長江之畔的晨霧還未散盡,重慶鋼鐵原料碼頭已響起設備調試的嗡鳴。工程師李鵬望著正在施工的“移動卸料塵源超低排改造”項目,這套“會追蹤、能呼吸”的智能除塵系統將為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貢獻重鋼力量。
“傳統除塵設備根本追不上移動的卸料車,粉塵總是‘逃逸’?!币嬲龑崿F“無塵化”,首先必須攻克三個“技術難點”,項目負責人周紀軍指著三維模型解釋道。面對難題,團隊研發出三大核心技術:面對傳統除塵設備在移動工況下的失效難題,研發團隊創造性構建起動態除塵矩陣;當卸料小車沿著150米軌道移動時,除塵罩如同智能捕手般實時追蹤物料落點,0.8微米級的塑燒板濾芯能在300℃高溫下保持98%過濾效率,而PLC控制系統50毫秒級的響應速度,讓除塵系統比卸料動作更快0.3秒完成風量調節。
在有限的緩沖倉空間里,重慶鋼鐵的工程師們玩轉了一場“空間魔術”,通過將供電軌道與除塵管道立體集成,原本需要三層平臺布置的設備被壓縮進立體垂直空間,除塵效率提升了2.3倍。更令人驚嘆的是當卸料小車以勻速行進時,除塵管道能實現±5厘米的動態對接精度,這好比在百米沖刺時將手握的接力棒擺動幅度控制在拳頭大小的范圍。
目前項目已完成部分核心任務,正式進入中期攻堅階段,將按計劃推進剩余工作并動態優化執行方案。但智能系統已提前算出一筆“生態經濟賬”:每小時2萬立方米空氣凈化能力,相當于每8分鐘置換整個碼頭的空氣;每年減少380噸粉塵排放,若換算成生態補償,等同為長江沿岸新增3400棵大樹;而隱藏在這些環保效益背后的,是20個月即可收回成本的清潔生產經濟學——通過智能風量調節,除塵系統能耗直降28%,每年還能減少價值60萬元的礦粉流失。(王金超、李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