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呂娟 通訊員 楊位欽
“產線指標完成得不錯,憑什么獎金這么少?”今年初,山鋼集團日照公司(下稱日照公司)熱軋廠職工在看到某月人均績效的數額時討論道。
之后的復盤會上,該廠黨委書記、廠長孟祥瑞做出了解釋。原來在日照公司推行的“116”(“1”指產品經營,“1”指模擬經營,“6”指6項配套變革)變革體系下,該廠績效單上清晰地標注著65萬元的負增效。這表明“模擬經營”“市場掛鉤”等詞匯不再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文字,市場壓力正穿透至該公司的生產末梢,一場從思想到機制再到實踐的全方位革命正在鋼鐵熔爐中淬煉成形。
鍛造“向海圖強”新戰甲
自去年起,日照公司的管理層就敏銳地意識到,傳統的經營模式存在“堵點”,各單元只顧埋頭生產不知抬頭算賬,對實際經營情況關注度不夠;產銷研關系相對松散,研發重合格率、生產盯著產量和成本、銷售被動談價格,三道端口像隔著“隱形門”。
如何建立以盈利為中心的機制,直接量化企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如何改變考評框架,實施強績效導向,讓“給我發錢”徹底轉向“我去賺錢”?如何重構內部價值鏈協作關系,實現產銷研高效協同和目標統一?
為解決上述問題,日照公司以模擬經營和產品經營為雙引擎,配套統一管理、簡政放權等6項變革,打造出“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新機制。
今年初以來,日照公司月度模擬經營績效獎差距達近千倍,個人績效獎差距更明顯。“通過下移重心、整合資源、變革機制、激發活力、減少界面,形成以市場為中心、以產品競爭力提升為目標的快速反應機制,各單位價值創造能力不斷提升。”日照公司運營改善部副部長孫延海直言,“116”變革體系推行后,他最大的感受是各生產廠從“生產單元”轉變為“利潤中心”,全體職工從“要我干”變成了“我要干”。
與此同時,日照公司的熱軋板、冷軋板、中厚板、出口、化產五大產品經營體改革持續深化,組建了14支跨部門、跨專業的產品戰隊。這些團隊的成員打破生產、研發、銷售部門的“壁壘”,生產端的廠長兼任經營體“一把手”,產線專家、研究院骨干、銷售精英混編作戰。
“以前基本是‘戴著枷鎖’跳舞。產品經營體給我們松了綁、賦了權,大大縮短協調流程,我們能真正去市場‘搶訂單’了。”日照公司中厚板經營體負責人劉朋感慨道。
刀刃向內的破繭蛻變
績效的巨大落差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認知上的偏差。對此,日照公司將《管理變革怎么看》《向海圖強怎么干》《價值創造怎么辦》3本形勢任務教育手冊分發到該公司各班組,并組織開展“管理變革當先鋒、協同發展爭一流”大討論。
該公司員工中舊有的“等靠要”思維與埋頭生產不問市場的慣性,在這場變革下已無路可退。在日照公司熱軋廠分析會上,該廠領導帶頭釋惑,大家在討論中最終形成共識——埋頭生產不等于創造了市場價值,效益要靠市場表現。
隨后,日照公司熱軋板經營體成立了2個利潤中心、3個模擬經營團隊。“每班多軋2000噸精品鋼,績效就能翻番漲。”該公司熱軋板經營體的軋鋼班班長王峰邊計算邊說。
該公司中厚板經營體開展了“我的崗位價值”大討論,軋鋼工陳洪川在小本子上記滿了創效密碼:卷取速度提高0.5米/秒,機時產量提高3噸/小時;熱裝率每提升1%,降低煤氣成本0.14元/噸。
此外,日照公司各個經營體均成立了產銷研接單三人組。據冷軋板經營體非汽車冷板產品接單三人組成員田湖介紹說:“從‘悶頭軋鋼’到‘全員商人’,我們算賬過日子,決策的標準是盈利,訂單毛利被拆解為上百項參數,技術降本、工藝降本等均可轉化為溢價能力。”
日照公司冷軋廠黨委書記、廠長徐衛國的行程表成了變革風向標,今年前6個月的足跡遍布全國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皮鞋磨破了兩雙,手機里存滿了用戶的微信聊天記錄。
注入市場的精算基因
當算賬經營的思維滲透到每個崗位時,從“生產單元”到“價值中心”的全新邏輯便開始形成。日照公司熱軋廠推行內部模擬市場化,制訂《熱軋廠模擬經營方案》,建立“廠部—作業區—班組”三級目標責任體系,使經營壓力直達產線操作崗位。類似的算賬經營在該公司每一個廠都扎下了根。
用戶定制船板后產生的尺寸、形狀不匹配的余材,若直接廢棄,就會造成資源浪費和成本增加。面對該問題,日照公司中厚板廠成立了專門的算賬團隊,利用智能算法將余材與后續訂單需求進行動態匹配,給出替代方案。“可大膽接小單,提升柔性制造能力,5月份余材替代創效90多萬元。”劉朋介紹。
此外,日照公司煉鐵廠與中國寶武煉鐵技術團隊深度協同,形成常態化技術交流機制,嚴格執行生鐵成本降低分解任務,通過開發性價比高的焦煤、礦石,優化高爐操作等措施,重塑鐵水成本行業優勢。
在日照公司煉鋼廠,該廠開展效益核算,采取優化氧槍噴頭設計、改進出鋼口內徑設計、調整濺渣物料、改善石灰質量、提高鐵水扒渣效果、改善轉爐底吹效果等措施,使轉爐冶煉周期縮短了2分鐘。
日照公司中厚板廠2個月內實現5萬余噸高級別管線鋼的成分、工藝調試和高效交付;熱軋廠成功生產2.75毫米×1900毫米極限寬規格產品,首單供貨3萬噸,刷新產線紀錄,增效明顯……
五大經營體疆場競逐
變革開展以來,日照公司中厚板、熱軋板、冷軋板、出口、化產等五大經營體,在結構優化、成本削減、用戶拓展、技術攻關等方面全力推進。
“原來是營銷單打獨斗,現在是產銷研‘鐵三角’聯動拓展市場。”孟祥瑞介紹,制造、營銷、研發實時響應市場需求,三方全時互聯,確保從用戶端到制造端“信息1小時內直達”。特別是針對某汽車用大梁鋼表面“黑灰”問題,日照公司的熱軋團隊迅速對標國內知名企業,采取控溫、精軋提速、駐廠跟蹤等措施處理,用戶滿意度大幅提升。
“競爭在市場,競爭力在現場。”該公司冷軋板經營體負責人徐衛國指著一張“用戶地圖”向《中國冶金報》記者介紹,該經營體目前已派駐30余名生產骨干常駐重點用戶生產現場,提供技術支持和成本優化方案。其中,技術員董立華深度挖掘用戶新機型開模需求。截至6月份,該用戶月均采購日照公司產品的份額提升了20%以上。
“不僅要賣鋼材,還要賣解決方案。”中厚板產品研究所主任師、山鋼集團首席專家侯東華,從“坐在實驗室改參數”變為“馬不停蹄地出差”“蹲在用戶產線調工藝”。當得知某搪瓷鋼廠需要一種新型搪瓷缸用鋼時,他多次上門敲定解決方案和技術參數,團隊在軋機旁連續奮戰調試,成功拿下該用戶訂單。
該公司的出口經營體帶著鋼材樣品走訪多國,“因地制宜”調整性能——銷往中東的鋼板增加耐高溫涂層,銷往非洲的鋼板強化抗腐蝕性能。
五大經營體協同作戰,共同編織起高效協同創效網絡。黎明下的成品碼頭,海浪輕輕拍打即將駛向深藍的貨輪。船艙里滿載著的山鋼熱軋卷將用于國外重點項目建設。“向海圖強不是口號,而是廣大職工的具體行動。”日照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陳云鵬對《中國冶金報》記者說,“當所有職工都樹牢了市場意識,開始算賬經營時,鋼鐵巨輪就擁有了破浪的動力。”
5月份的一天,日照公司熱軋廠的軋鋼工們領到了績效獎,數目遠遠多于今年初。在軋線火花映照下,日照公司最堅韌的改革基因正在熔鑄。
《中國冶金報》(2025年07月08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