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鋼鐵煉鋼廠,“算賬經營”從來不是說說而已,面對持續的市場挑戰,煉鋼廠堅持向成本要效益,將精益管理貫穿于每一個生產環節。從打破“整機采購”、開展修復利舊、推動設備改型優化,全員算賬,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精打細算每一筆“效益賬”,讓每一分投入都產生更大的效益。

主動求變,讓“三高”泵,迎來“雙降”效
煉鋼廠渣處理北頭水池原使用長軸泵磨損快,導致漏水故障頻發,平均4個月就需下線維修,單次維修費3萬元,且每臺新泵采購成本高達7萬元。
“故障率高、維修頻次高、費用更高,必須改善!”準備車間技術人員鐘曹林積極思考,主動尋求解決方案。通過現場觀察與資料查閱,他提出改用耐磨性更優的渣漿泵替代原有長軸泵,新泵單臺采購成本4萬元,較原長軸泵直降3萬元!
目前,新型渣漿泵已穩定運行4個月,狀態良好,無故障、無漏水。不僅告別了原長軸泵4個月下線維修的困擾,還節約了單次3萬元的維修費!此次泵型改造,不僅顯著提升了設備運行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更在設備采購和維護成本上實現了雙降,效益突出。

“拼”出效益!讓“拆解”實現降本
撈渣機是煉鋼廠脫硫環節的關鍵設備,其中三軸撈渣機構更是核心部分。因其作業環境近距離接觸高溫鐵水,導致該機構設備損耗大、壽命短,1年需要更換1次,而采購一臺新機構費用高,每臺約7.34萬元,導致設備運行成本高居不下。
“這個運行成本太高了,得想想辦法降下來。”“咱們能不能不整機采購,而是將機構進行拆解、采購零件、再聯合修復單位進行組裝調試?就像‘拼創’一樣,既省錢又能更懂設備!”在準備車間的降本增效專題會上,這一提議頓時點燃了大家的熱情。
說干就干,車間技術人員牽頭拆解三軸撈渣機構,分類采購零部件,并協同備修單位完成組裝與調試,成功實現了從“整機采購”到“組合拼創”的轉變。經過核算,兩臺撈渣機構的綜合成本降低了6萬元。
小創新,讓采購成本降下來
煉鋼廠一次鋼渣處理滾筒中的大筒體襯板,屬于日常生產消耗件,需要定期更換,每月襯板消耗費用高達3.831萬元。
“為什么這么貴?”鐘曹林主動聯系廠家溝通后了解到,大筒體襯板是錐形設計,加工難度大,這才導致成本高。于是,他深入現場,鉆進一次鋼渣滾筒內部仔細查看,發現襯板錐度其實很小,便萌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把錐形改成平面,降低加工難度?有了思路,鐘曹林立即著手重新設計圖紙,取消了襯板錐度設計,改為平面結構,并第一時間聯系加工單位試制了襯板,投入現場試用后發現安裝完全合適,設備穩定運行。
改進后,襯板加工容易了,成本也大幅下降,如今每月就能節省采購費用1.381萬元。(鄧成安 盧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