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酒鋼積極響應綠色發展號召,在固廢綜合利用、水資源高效循環、能源結構優化等領域多點突破,成功打造鋼鐵、有色、電力能源等多產業協同共生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真正實現了從“廢”到“寶”的價值躍升,將工業發展中的“包袱”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解鎖固廢資源化密鑰
曾經,工業廢料堆積如山、占地成患;如今,這些固廢在技術賦能下“華麗轉身”,成為綠色建材的優質原料。
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近年來,酒鋼憑借科技創新突破技術瓶頸,在固廢資源化領域持續深耕,成功將工業固廢“吃干榨凈”,書寫出一篇“點廢成金”的精彩答卷。
“酒鋼每年會產生4大類、120種固體廢物,涵蓋一般工業固廢、危險廢物等。”集團公司戰略發展部產業合作室經理揣少炯說,隨著鋼鐵、電解鋁等產業快速發展,固廢年處置量隨之增加,如何實現固廢的高效利用,成為企業綠色轉型進程中必須攻克的關鍵課題。
作為集團公司固廢治理的主力軍,潤源公司主動扛起固廢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的重任,聚焦鋼渣、除塵灰、脫硫石膏、鋁渣等冶金固體廢棄物,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著重在加快固廢減量化上下功夫,在破解固廢利用低端化上尋突破,努力讓這些“工業垃圾”重煥生機。
為實現固廢資源化利用目標,潤源公司精心構建起“固廢—建材產品”和“固廢—回收加工—循環利用”的雙輪驅動循環經濟體系。
——再生產品循環利用。依托本部、榆中兩地新型墻材制品產銷基地,以高爐水渣、粉煤灰、脫硫石膏等為原料,生產各類新型建材;通過冶金渣處置利用專業化基地,對鋼渣等固廢中的鐵素進行回收加工;利用鋁業固廢產線,實現危廢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置,真正實現固廢資源的“納廢吐新、變廢為寶”。
——區域社會化消納利用。采用對外銷售模式,與上下游關聯產業建立市場化協同發展合作關系,拓寬固廢消納渠道,推動固廢資源在區域范圍內實現社會化高效利用,形成了產業聯動的良好局面。
——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產學研聯合體,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共同開展固廢利用技術課題研究及應用。開發出固廢再造種植土、地質聚合物等前沿產品,并將冶金廢渣成功應用于公路建設。在自主研發基礎上,積極“借智引力”,與國內眾多科研院所、高校及專業化研發機構建立創新合作關系,不斷提升固廢資源化技術水平。
——市場化戰略合作共贏。與祁連山水泥公司攜手合作建設200萬噸礦渣微粉項目,通過招商引資模式,借助市場化機制實現區域資源共享,達成戰略合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共贏目標。
截至目前,酒鋼已成功打造出三大產業基地:以高爐水渣等為原料的新型墻材產銷基地,源源不斷生產環保型建材產品;專注鐵素回收的冶金渣處置基地,深挖固廢中的金屬價值;實現危廢無害化處理的鋁業固廢產線,有效化解環境風險。
從“環保包袱”到“經濟增長點”,酒鋼固廢資源化實踐不僅破解了工業發展中的環保難題,還大幅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環境風險。
拓寬水資源利用賽道
在工業生產領域,水被譽為“流動的血脈”,是維系產業運轉的生命線。
為激活這一關鍵資源,近年來,酒鋼以系統化思維布局水資源循環利用,建成兩座污水處理廠,構建起覆蓋工業生產與生活污水的全鏈條處理網絡,努力讓“死水”變“活水”。
其中,綜合污水處理廠以16萬立方米/天的設計處理能力,成為工業污水治理的主力。它如同龐大的“城市腎臟”,將冶金廠區內除焦化廢水和尾礦漿外的所有生產廢水及生活污水盡收囊中。經深度處理后的回供水,化身“工業血液”,廣泛應用于電力能源、鋁業等核心生產環節,為產業鏈注入清潔動能;嘉北污水處理廠則以3.5萬立方米/天的處理規模,專注服務嘉峪關北市區及嘉北工業園區。夏季,它將凈化后的水資源“反哺”城市,為工業園區管委會等單位輸送生態用水;冬季,則全力保障酒鋼冶金廠區的用水需求,實現水資源跨季節、跨區域的精準調配。
“作為運營中樞,潤源公司肩負著污水處理設施的經營管理重任,年處理及回用再生水量達3700萬立方米,相當于為區域再造一座中型水庫。”揣少炯介紹道。
然而,在水處理的攻堅路上,專業能力與技術儲備的短板仍如橫亙的高山,制約著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深度與廣度。為打破桎梏、突破瓶頸,潤源公司結合實際開啟了探索之路:對內,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對酒鋼內部污廢水處理業務進行全面“體檢”,通過優化處理工藝、引入智能監測設備和先進凈化技術,為污廢水處理系統裝上“智慧大腦”,確保穩定高效運行;對外,憑借多年積累的專業經驗,主動突破地域限制,承接甘肅省其他市州污廢水處理系統運營項目,在市場化競爭中錘煉實力、拓展版圖。
針對中水鹽富集這一制約循環利用的“卡脖子”難題,潤源公司與宏興股份公司協同作戰,全力推進中水深度處理系統建設。項目以濃鹽水綜合利用與提鹽技術攻關為核心,通過膜分離、蒸發結晶等前沿工藝,將鹽分轉化為可利用資源,從源頭破解水系統安全隱患,使中水回用效率實現質的飛躍。
自去年起,潤源公司按照集團公司要求,創新推行“一企一業”商業化運營模式,對企業廢水處理系統進行專業化整合。這一模式打破了原有分散管理的壁壘,通過資源共享、技術協同,顯著提升了水務系統運營效能。
如今,酒鋼不僅為自身綠色生產筑牢了水資源保障防線,更成為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的“調節器”——有效緩解了嘉峪關本地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減少了污水排放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為構筑生態宜居的工業新城注入了強勁動力。
點燃電力轉型引擎
在廣袤的西北大地上,一塊塊太陽能光伏板如同鑲嵌的藍色寶石,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巨大的風力發電機葉片隨風舒展,將自然饋贈的清潔能源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電能。
在這片“世界風庫”與“日光盆地”的沃土上,酒鋼正以“雙碳”目標為燈塔,點燃了電力轉型的發展引擎。
金塔白水泉光伏基地,100萬千瓦光伏矩陣在沙漠中綿延成海,將日光轉化為穩定電流;玉門紅柳泉風電項目,200余臺巨型風機擎天而立,每年輸出40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近年來,酒鋼立足河西走廊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優勢,以智慧電網建設與新能源就地消納示范項目為核心驅動力,全力推進能源版圖迭代升級。
在能源體系革新的征程中,酒鋼始終踐行“清潔、安全、高效”的發展理念,將能源保供與低碳轉型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以“技術研發+管理創新”為雙輪驅動,實施智能化改造與數字化升級,搭建起覆蓋能源生產、傳輸、使用全流程的智慧管理系統。作為電力能源板塊的核心支柱,宏晟電熱公司以“技術攻堅、精益管理”為抓手,自主研發超臨界機組優化控制技術,積極構建智能運維平臺,截至目前,機組等效利用小時數突破7043小時,為企業發展筑牢了堅實的能源根基。
依托“風光互補、多能協同”的創新開發模式與“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靈活運營機制,酒鋼已建成一個全新的清潔能源基地,不僅滿足了企業自身的用電需求,更有力推動區域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數據印證著轉型成果:近五年間,碳排放強度下降13%;在保障千萬噸級鋼鐵產能能源穩定供應的同時,污染物排放減少34.37%,新能源就地消納率達95%以上,書寫了能源保供與綠色發展的雙贏答卷。
站在能源革命的新起點,酒鋼正推動新能源就近消納、促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積極構建現代化能源體系。未來,企業將繼續深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與生態效益,以綠色低碳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李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