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煉鐵事業部三號高爐車間的熱風爐煙氣脫硫系統旁,一群身著深藍工裝的身影格外醒目。他們中,有來自軋鋼產線的技術骨干,有曾在檢化驗領域的行家里手,這支由六名轉崗人員組成的團隊,用“干一行鉆一行愛一行”的韌勁,在新崗位上書寫著“轉崗不轉志”的奮斗篇章。
跨界轉型:從“熟手”到“學生”的歸零心態
“第一次走進煉鐵事業部三高爐車間的中控室脫硫班組,看著滿屏跳動的數據,比當年剛參加工作還緊張。”曾在軋鋼廠工作12年的唐煉坦言。脫硫系統涉及化學工藝、設備運維、環保監測等多領域知識,與傳統軋鋼崗位的操作邏輯大相徑庭。為了跨越專業鴻溝,團隊成員從零起步,開啟“沉浸式”學習模式,在設備廠家調試期間,他們跟著技術人員爬高塔、鉆管道,用手機拍攝300多張設備細節圖;下班后圍坐在一起,對照崗位規程逐字逐句梳理操作要點,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出口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粉塵濃度等關鍵指標。
來自制造管理部的何勇,曾擅長取樣、制樣、檢測等相關領域工作,如今卻要在現場實操中“摸門道”。為了掌握脫硫塔內部結構,他隨身攜帶著筆記本每天泡在現場,鉆穿在現場的各個管道和閥門之間,用記號筆標注出管道走向圖;都是為了方便大家更加熟悉現場操作,為了進一步理解“石膏法”脫硫原理,團隊邀請煙氣脫硫專家開展了5次專題類培訓,他的筆記本上寫滿了“CaCO?與SO?反應方程式”“鈣硫比調節口訣”。“現在走到設備旁,不自覺就會‘望聞問切’——聽泵體聲音是否異常,看管道接口是否有結晶,這是新崗位教會我們的‘職業病’。”何勇笑著說。
破繭成蝶:在攻堅中淬煉過硬本領
4月初的一次熱風爐脫硫低壓增壓風機跳閘,脫硫系統突發漿液泵堵塞,若不及時處理,將導致煙氣超標排放。剛熟悉操作流程的團隊成員們迅速集結,在煉鐵事業部總經理助理兼三號高爐車間主任楊林帶領下開展“突擊戰”。曾在軋鋼廠負責現場叉車管理的張學耘回憶,團隊分工明確:有人對照圖紙排查堵塞點,有人記錄實時數據變化,有人聯系廠家遠程技術支持。經過4個小時的連續作戰,我們不僅解決了地溝涌流堵塞問題,還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了增加聯鎖技防措施和“熱風爐煙氣濕法脫硫生產應急預案”的處置方案的整改措施。
這樣的實戰歷練,讓團隊成員快速成長為“多面手”。煉鐵出身的汪靜,憑借多年高爐生產維護經驗,在“煙氣脫硫系統作業指導書”中,提出讓脫硫效率提升2個百分點的好建議;曾從事軋鋼半成品管理的陳嬌,將精益管理理念引入日常運維,提出“設備系統綜合運行管理”,實現當班、檢修記錄信息化追溯。截至目前,團隊累計提出建議19項,自主解決技術難題12個,為脫硫系統穩定順行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初心如磐: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擔當
在操作臺上,貼著團隊成員的手寫便簽:“軋鋼是‘煉鋼成材’,脫硫是‘化污為潔’,都是為鋼鐵事業出力”“從‘生產線上的協調者’到‘環保戰線上的守護者’,責任更重了”……這些樸素的話語,折射出她們對新崗位的深刻認知。
“這群轉崗新同事帶來的不僅是人力支持,更是一種‘不服輸、肯鉆研’的勁頭。”從智慧制造、軋鋼產線到脫硫塔臺,變的是工作場景,不變的是“鋼鐵人”的使命擔當——她們用行動證明,只要心懷熱忱、勇于突破,任何崗位都能成為干事創業的“主戰場”。(黃小芩、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