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鋼鐵廢鋼秤校準現場,一塊鋼坯正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成為校準工作的"砝碼"。這一創新舉措,正是廖公司推進計量儀表自校準工作的生動縮影。1-6月,通過建立完善的自校準體系,已完成皮帶秤等82臺計量秤的自校準工作,實現降本19萬元。
"依賴外協"到"自主創新"
過去,該公司的計量儀表校準長期依賴外協單位,不僅成本高而且響應速度也得不到保障。今年年初,設備管理部牽頭啟動自校準體系建設,建立標準化操作流程,為自主校準奠定制度基礎。
"最關鍵的突破是思維轉變,量體裁衣,根據生產實際創新方法,煉鋼廠實施的鋼坯代砝碼校準法就是典型代表",設備管理部技術計量管理負責人介紹道。
"零基礎"到"專業化"
自主校準,人才是關鍵。設備管理部采取"理論+實操+考核"模式培養自主校準隊伍,同時邀請設備廠家的技術專家到現場指導,快速提升團隊技能。通過系統培訓,煉鐵事業部、煉鋼廠的12名員工取得了校驗資格。現在的計量團隊不僅能獨立完成校準,還能針對不同設備創新方法,這支隊伍不斷成長,為公司后續推進壓力儀表等更多設備的自校準儲備了核心力量。
"降成本"到"管理提升"
“通過我們自己動手校驗皮帶秤,既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又節約了送外檢校費用,讓我感受到了努力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說這話時,煉鐵事業部計量管理員向往的臉上洋溢著笑意。但比創造直接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計量儀表自校準帶來的管理提升——響應速度快、數據精準、流程順暢。(詹麗慧、桂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