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炙烤的燒結風箱旁,幾枚指甲蓋大小的傳感器正悄悄“嗅”著氧含量;
皮帶機轟鳴的機頭,一把電動毛刷旋轉著把礦粉“掃地出門”;
高齡高壓柜前,老師傅把報廢斷路器拆成“積木”,帶著青工邊講邊裝……
這一幕幕,是煉鐵廠自動化車間開展“降本增效”工作最尋常、也最動人的風景。
今年以來,自動化車間把“一切成本皆可降”寫進班組KPI,讓“省下的就是賺到的”成為崗位信條。各班組比的是腦洞、賽的是絕活,三個班組直接創效上百萬元。
今天,就讓我們把鏡頭對準這些“省錢達人”,看看他們怎樣用“小改小革”撬動“大效益”。
鏡頭一:給風箱裝上“電子鼻”,撿回66萬
“漏風像捉迷藏,傳統‘聽診’只能逮住‘大嗓門’。”
面對燒結風箱看不見、摸不著的微漏點,儀表班把傳感器做成“電子鼻”,織成“感知網”。氧含量、CO、壓力、溫度四維數據實時進電腦,曲線一抖,漏點立現。
改造后,漏檢率下降21%,漏風率直線下降,噸礦電耗降了1.8度,全年可創效66萬元。
儀表班班長蔡永紅拍著主機箱笑:“數據不會撒謊,它替我們撿回了真金白銀!”
鏡頭二:一把毛刷“刷”出30萬
篩2-3皮帶機頭,礦粉粘得像“狗皮膏藥”,一條新皮帶用不到一年就磨穿。燒結電工班盯上了掃地機器人,腦洞一開:把“家用毛刷”放大成“工業版”!
他們自制了電動毛刷清掃器,與皮帶聯動,礦粉瞬間“卷鋪蓋”。皮帶壽命延長一倍,少換一條皮帶,省下30萬。 操作工樂開花:“終于告別鐵鍬‘挖煤’!”
鏡頭三:報廢斷路器“起死回生”
2#爐的77面高壓柜運行11年,每次“罷工”都要等廠家、買備件,停機就是“燒”利潤。
“求人不如求己!”2號爐電工班把單位的技能專家請進現場,把報廢斷路器拆成“教學積木”,線圈、觸頭、儲能電機挨個講;班員們邊學邊裝,提升維修技能,5臺“病危”斷路器全部“復活”。
備件費零支出,檢修時間從72小時縮到6小時,直接省了12.5萬元。班長趙亮瞇著眼笑:“技術在自己手里,省錢也長本事!”(晏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