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煉鋼生產的“血液命脈”,供水水溫的穩定性直接關乎鑄機運行效率、鑄坯質量優劣及生產成本高低。尤其在連鑄環節,水溫每波動1℃,都可能影響結晶器冷卻均勻性,進而威脅鑄坯表面質量與生產節奏。當前,隨著高溫持續疊加水處理設備效能瓶頸,中南股份煉鋼廠供水水溫長期高位運行,同時補水多引發系統失衡等環保壓力與日俱增。這一問題被煉鋼廠明確列為“卡脖子”瓶頸:“水溫不降,高效煉鋼無從談起!”煉鋼廠公輔車間以“三個一”管理文化為根,以“黨建+生產”融合為翼,迅速吹響水溫攻堅“沖鋒號”。
黨建領航聚合力,立下攻堅“軍令狀”
公輔車間黨支部第一時間將“降低系統供水溫度”納入“黨建+生產”重點項目,通過專題黨課、形勢宣講會統一全員思想,吹響“降水溫、保生產、控成本”攻堅口號。由黨支部書記掛帥,組建“黨員先鋒攻堅隊”,構建“廠領導統籌-支部施策-黨員執行”三級責任鏈,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破題動能。
為精準定位癥結,黨員技術骨干組建“水溫診斷小組”,攜帶紅外測溫儀、數據采集系統等工具,對冷卻塔、循環管路、補水調節閥等20余處關鍵節點開展全流程“把脈問診”,最終鎖定三大主因。全員面向黨旗莊嚴宣誓,簽訂“水溫攻堅軍令狀”,明確“35℃以下”硬指標,細化“廠領導督戰、骨干主攻、黨員包片”責任清單,形成“人人扛指標、層層抓落實”的攻堅態勢。
先鋒攻堅破難題,技術創新提質效
“問題在哪里,黨員就在哪里!”面對7/8號機濁環冷卻塔因4片短葉片導致散熱不足的頑疾,黨員技術攻關組連續72小時蹲守現場,逐項監測回水、下水、供水溫度,最終判定“葉片數量少、散熱面積小”為核心矛盾。他們連夜開展模擬測算,創新提出“6片加長葉”改造方案——將原短葉片更換為長度增加30%的新型葉片。改造后,單塔日均溫降從6℃躍升至8℃,冷卻效率提升20%,水溫穩定降至35-38℃,徹底扭轉被動局面。
針對RH工序水溫持續攀升的“老大難”,黨員技術團隊跳出傳統思維,首創“雙系統協同冷卻”模式:將RH冷卻系統并入爐料預熱冷卻系統,構建“互為備用、動態調溫”機制。運行數據顯示,該方案單日可降低水溫3-5℃,高溫隱患得到根本性解決。
一線黨員更是沖在前、干在先。為保障系統整體效能,黨員突擊隊帶頭承包水池清淤重任,先后完成1/2號爐濁環冷水池、3號爐濁環冷水池等5個關鍵水池的徹底清理,對1/2號爐濁環熱水池等3處吸水井實施深度清淤。“最熱時池內溫度超40℃,但沒人退縮,我們連續奮戰15個班次,清出淤泥300余立方米,就是要把系統‘脈絡’徹底打通!”參與清淤的黨員小吳擦著汗說。
考核激勵強驅動,高效煉鋼添動能
為鞏固攻堅成果,車間建立“水溫控制專項考核機制”,將指標納入班組KPI,設立“控溫標兵”“攻堅先鋒”兩項大獎:月度評選3名表現突出者,發放績效獎金并通報表揚;對因巡檢疏漏導致水溫異常的責任人,扣減績效分并責令整改。機制運行以來,職工主動巡檢頻次提升40%,形成“人人關心水溫、個個參與控溫”的濃厚氛圍。
一系列舉措落地見效,水溫控制實現質的飛躍:當前系統水溫穩定,較之前高位區間降幅達8-10℃,溫降效果超預期;連鑄冷卻均勻性顯著提升,拉漏事故率同比下降65%,鑄坯表面缺陷率下降,生產節奏穩定性大幅增強。同時,水溫穩定使蒸發損失減少,系統補水量降低,噸鋼水耗較改造前下降0.005m3,年節約新水消耗超千噸,水處理藥劑費用減少12萬元,真正實現“降本、提質、增效”三贏。
從“卡脖子”瓶頸到“示范田”標桿,公輔車間以水溫控制小切口,撬動了系統效能大提升。這背后,是黨支部的堅強引領,是黨員的先鋒擔當,更是全員攻堅的奮斗底色。未來,公輔車間將持續深耕精細化管理,以“紅色引擎”驅動水系統優化再升級,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榮樹妹 吳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