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七冶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錨定“雙碳”目標,以打造“全國一流、行業領先的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建筑運營服務商”為目標,以市場營銷、技術創新和智慧建造、綠色施工為抓手,加大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研發應用,在智能化與綠色化的融合中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向“智”而興,深化數智建造
中國十七冶大力發展數智建造,牽頭成立馬鞍山市智能建造產業聯合會、馬鞍山市綠色智能建筑產業創新研究院,上線“智建云商”平臺,搭建“一會一院一平臺”體系架構,推動培育智能建造產業鏈集群融合發展的生態圈。聚合市內外優秀企業資源力量,集成數字化設計、裝配式建筑、綠色低碳建材、智能建造、智慧運維等產品服務,形成了智能建造一攬子解決方案,在巢馬公鐵大橋連接線項目、當涂姑溪河水利閘工程、馬鞍山博悅府超低能耗建筑、十七冶科技中心大廈節能改造等項目中示范應用。
對建筑業而言,智能建造建立在工業化和數字化基礎之上,以數字化為手段,提高建設智能化水平,實現建造品質和效率提升,進而達成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達到節材省工、節能減碳的目標。公司圍繞“綠色化設計、工業化生產、智能化施工、一體化裝修、數字化管理、智能化應用”發展路徑,依托馬鞍山市智能建造產業聯合會、綠色智能建造產業創新研究院,積極構建以裝配式鋼結構為核心的產業鏈條,組織開展工業化和裝配式、數字化全鏈路智能建造等專題研究,首創了適用于多高層住宅的裝配式鋼-混凝土板柱組合結構新體系和可快速裝配的標準化梁柱節點,以及滿足設計施工造價一體化、建筑工業化要求“一模到底”(演進式模型)數字化應用的項目設計管理數字化平臺。
逐“綠”前行,推動節能降碳
中國十七冶采用智能化和數字化技術實現對資源的精細管理,達到節約資源目的,將綠色施工理念深度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在智能化與綠色化的融合中,廣泛采用智能化建筑設備、綠色化建造技術、低碳環保建筑材料,打造基建領域的低碳示范樣板。
該公司承建的西安涇河新城秦創原1980涇造中心項目采用噴涂防火涂料機器人與自動抹灰機器人,10天完成2萬平方米墻體抹灰,效率提升5-10倍,廣泛使用FPB、ALC輕質隔墻板技術,預制混凝土疊合樓板使用率達83%,工期縮短約20%,總體減少碳排放20%以上。保定市大水系項目在初期策劃時通過“智慧工地+BIM”深化設計生態環保型預制構件,進行工廠化生產制作,既能提升景觀效果又減少石材開采和消耗,節約工期21天,碳排放降低率超過三成。安徽醫科大學新醫科中心(新校區)一期項目通過建設雨水收集系統,將收集的雨水經三級沉淀用于施工現場的道路保潔、綠化和樓層養護等,在施工區域共節約用水5603噸,節水率達73.99%,節能照明燈具利用率達100%。
優化產品結構,加快轉型發展
中國十七冶緊盯國家政策導向,從營銷源頭優化業務結構,搶抓新能源、節能減排、水務環保、城市更新市場機遇,積極拓展低碳轉型新賽道。
該公司充分發揮“五個聯動”作用,外部與五礦、中冶旗下設計院、金融機構、投資平臺、專業公司加強聯動,優勢互補開拓市場;內部引導“東擴南進”轉移營銷重心,貫徹“一業一策、一地一策、一企一策”戰略部署,在經濟熱點區域設立市政水利營銷中心,推動旅游景區開發、片區城市更新、新材料產業園、水環境綜合治理、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等一批“高大綜新”項目落地。2024年以來,公司先后承建寶鋼湛江鋼鐵零碳高等級薄鋼板工廠項目煉鋼工程、烏茲別克斯坦卡爾希海螺光伏發電項目、鳳陽海螺光伏產業一體化項目、馬鞍山姑溪河當涂閘樞紐工程、馬鞍山排澇泵站改擴建工程等一批涵蓋綠色轉型、清潔能源、生態環保等領域的重點基礎設施工程。
中國十七冶將始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雙碳目標為引領,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在推進“四化”轉型、爭創“五個一流”中全面推動綠色建筑發展,促進建筑領域低碳減排,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