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韶生是寶武集團中南股份煉鋼廠一維檢作業區冶煉機械班班長,主要負責一工序冶煉區域機械(液壓)設備的點檢工作及備品備件管理。他以“一切成本皆可降”的理念扎實推進降本增效工作,帶領班組勇于創新,積極提升技能水平,團結發揮智慧解決現場瓶頸和降本增效。
創新降本增效新路徑
近期,面對喂絲導管頻繁堵塞、更換成本高昂的難題,郭韶生憑借其敏銳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創新精神,帶領團隊走出了一條降本增效的新路徑,不僅解決了生產瓶頸,更為企業節約了大量成本,在作業區樹立了降本增效典范。
在冶煉區域,喂絲導管作為關鍵設備,其穩定運行直接關系到鋼水的純凈度與生產效率。然而,當導管深入鋼水液面約300mm進行喂絲作業時,鋼水飛濺與鋼渣黏附成為難以回避的難題。這不僅導致導管頻繁堵塞,影響喂絲精度,更可能因絲線改向、卡阻等問題,將雜質帶入鋼水,損害鋼水質量,增加額外成本。
“每一分錢都要較真”。郭韶生沒有選擇簡單的更換高成本策略,而是深入一線細致觀察,提出了“廢舊利用,角度優化”的創新方案,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更為關鍵的是,通過現場試驗與數據分析,將喂絲導管的角度調整,這一巧妙改動有效減少了鋼水飛濺與鋼渣黏附,大大延長了導管的使用壽命。
經過優化后的喂絲導管不僅恢復了原使用功能,還顯著提升了使用效率。據統計,每月更換的喂絲導管數量從原先的40條減少至30條,直接降低了備件消耗成本。同時,鋼水質量的穩定性也得到有力保障,有效避免了因雜質混入導致的質量風險。這一創新舉措為班組每月節省約0.82萬元的備件費用,真正實現了“每一分錢都要較真”的降本目標。
精心修復,變廢為寶
煉鋼過程中的鋼包底吹技術,是提升鋼水純凈度與質量的關鍵環節,自動對中裝置作為底吹技術的“心臟”,其快速、精準的性能更是直接關系冶煉生產的順暢與高效。然而,現實生產中,裝置受偏心力、環境因素等多重影響,常出現桿芯彎曲、底座彈簧變形等問題,若不及時發現并處理,將嚴重影響底吹效果,甚至威脅到生產安全。
為保障底吹技術的“心臟”設備狀態,郭韶生帶領班組員工一方面在日常點檢中嚴陣以待,每天細致觀察自動對中裝置的動作情況,發現異常時迅速行動,另一方面對于下線的自動對中裝置,他們并未簡單棄之,而是進行深入的解體分析與修復嘗試。他們通過清洗零件、保留完好部分、采用火烤矯正變形零件等一系列精細操作,成功將原本廢棄的裝置拼湊修復,經過嚴格的校準與測試,確保修復后的裝置性能達到設計要求。這種“變廢為寶”的做法,節約了寶貴的備件資源,減少了備件外購費用,助力班組平均每月實現設備修舊利廢40多萬元。
自制扒渣板,減少備件外購資金
煉鋼廠一工序扒渣機扒渣板對鐵包上渣塊進行清理,扒渣板在清理過程中不斷與高溫鐵渣撞擊,使用一段時間后磨損嚴重,無法使用后需更換。一般平均每月需更換5塊扒渣板。
郭韶生帶領班員本著“一切成本皆可降、一切成本皆要降”的降本理念,根據扒渣板尺寸及使用功能,優化扒渣角度,自制扒渣板。他們使用邊角料下料制作、拼裝、焊接,現場測試完成達到要求后上線使用。通過上線使用效果跟蹤,達到原使用要求,更換次數由原來5次降至3次,降低了人員勞動力及備件外購生產費,助力班組每月平均節約備件費用0.69萬元。
郭韶生善于從現場實際情況出發,發現設備缺陷,分析問題癥結,主動出擊,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每次通過自主創新解決一個個現場難題,為企業降本增效作出貢獻。(黃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