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國寶武寶鋼股份武鋼有限四煉鋼分廠1號連鑄平臺前,巨大的鋼包正將灼熱的鋼水注入中間包。火紅的硅鋼鑄坯如長龍般魚貫而出——就在不久前,這條產線以15天連澆429爐硅鋼、鑄坯總長46公里的壯舉,捅破了高牌號硅鋼無法長連澆的行業“天花板”。在這里,技術攻堅的痕跡觸手可及,全鏈條“水壩”理論悄悄訴說著“長連澆的奧秘”,“模擬經營”更讓基層崗位價值清晰可感。
總長46公里的硅鋼鑄坯凝固著來自該基層單位協同創新的力量,更標記著傳統鋼鐵向“新”而行的足跡——當“不可能”的行業定律被打破,武鋼有限的發展韌性就在這灼熱的產線上淬煉閃光。
本報通訊員 劉抒 程琳
6月4日14時06分,伴隨著最后1爐鋼包澆鑄完成,一根根火紅的連鑄坯在產線上魚貫而出,一個嶄新的紀錄在武鋼有限四煉鋼分廠1號連鑄機平臺上誕生——全系列硅鋼連澆337小時、連澆硅鋼429爐、雙流鑄坯總長46公里,相當于連鑄機在15天里不間斷澆鑄出總長超過全程馬拉松的硅鋼連鑄坯。
“它打破了高牌號無取向硅鋼無法連澆的行業定律,實現了全系列硅鋼長連澆,創造了新的行業標桿。”這項紀錄的背后,是武鋼有限應對行業下行周期嚴峻形勢,貫徹落實中國寶武集團公司“新階段、新戰略、新模式”部署要求,以極致的“高效協同”打通全流程上下游界面追求超值的有力創新之舉。
日前,筆者走進武鋼有限四煉鋼分廠,探訪了全系列硅鋼長連澆背后的故事。
明知不可能,為什么還要做?
穿過長長的參觀長廊,站在煉鋼廠四煉鋼分廠整潔干凈的1號連鑄平臺前,煉鋼廠綜合管理室主任王陶鈞指著正在吊運的巨大鋼包(俗稱大包)介紹說,這里是武鋼有限硅鋼產品的專用連鑄機,鋼包里的鋼水倒入中間包,通過多流出口進入結晶器,拉坯后形成火紅的鑄坯,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下道工序熱軋。長連澆最大的難點在于中間包更換,特別是對于冶煉全系列硅鋼,業界普遍認為“根本不可能做到”,放在以前武鋼人更是想都不敢想。
如今怎么敢想敢做了?原來,這是源于該單位前期的積累和強烈的危機意識。長連澆是煉鋼工序提質增效的有效手段,早在2018年武鋼有限就針對其他鋼種開展了長連澆,創下了590爐的連澆紀錄。2023年鋼鐵市場危機四伏,那時候以模擬經營變革、產品經營變革為核心的“2+8”管理變革在武鋼有限全面推開。各級管理者帶頭“算總賬”,崗位職工人人“算細賬”。當年3月份,歷時23個晝夜,四煉鋼分廠2號連鑄機連澆818爐鋼,低碳鋁鋼、鍍錫板、家電板、裂紋敏感鋼、汽車板等重點品種100%兌現,異鋼種連澆34次,單中包爐數15.73爐,單流連續產坯長度超過45公里,刷新了國內雙流板坯連鑄機連澆爐數、鑄坯總長度、鋼坯總產量最高紀錄。與一線職工談及此事時,大家都能清楚地回憶起,當時該公司領導站在連鑄平臺上鼓勵大家:“這個紀錄意義重大,把原來不可能、不敢做的事情做到了,突破很多原來所謂的‘天花板’,如果全公司上下都這么想、這么干,就一定能創造更出色的業績!”
一線隊伍的精氣神上來了,接下來需要攻克的就是突破武鋼有限的拳頭創效產品——硅鋼的長連澆。“隨著越來越多的鋼企加入競爭,過去硅鋼產品是‘皇冠上的明珠’,如今賣出了‘白菜價’,在冶煉工藝上尋求突破降低成本已是必然。”以往硅鋼生產,特別是高牌號無取向硅鋼因工藝特點,在連續澆鋼換中間包時容易造成事故,因此每次換中間包要停機1次,一停就是90分鐘。“實現長連澆,價值太大了!”四煉鋼分廠廠長趙元掰著手指頭數起來,“一是高效生產;二是降低成本;三是防止鑄機頻繁開停,有利于設備狀態維護;四是進一步穩定鑄坯質量;五是減輕職工勞動強度和保障人身安全……以成本為例,僅過去1個澆次,連鑄坯頭部就要切4米~6米,尾部還要切1米多;實現長連澆后,頭尾加起來僅切1.6米。”
在該煉鋼廠有句名言——“主動即自由”,與其等待領導下指令攻克,不如自下而上主動去做。壁壘不是“攔路虎”,是有待破解的“封印”。這次武鋼煉鋼人決定主動捅破這層行業的“天花板”。
把投入最大的設備效率
發揮到極致
在中控室,連鑄日班操維作業區作業長李飛和幾個項目團隊成員一起用幾個礦泉水瓶模擬連鑄驅動輥,給筆者講解其中的不易。“硅鋼坯脆且易碎易鼓。”“近900攝氏度的鑄坯是柔性的,內部是液體如‘溏心蛋’,一旦產生鼓肚,卡住驅動輥拉不動就是重大事故。”“雖然有818爐其他鋼種的長連澆經驗,但對于硅鋼完全是新課題。”“一爐硅鋼鋼水合計成本70多萬元,澆爐不成功就只能回爐,后面跟著的兩爐鋼水也廢了。”“只有1號鑄機生產硅鋼,沒有退路。”“發生事故,鑄機一整天不能生產,設備更換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還將影響公司整個硅鋼生產。”……一開始,四煉鋼分廠乃至整個煉鋼廠都頂著巨大的壓力。
為了避免事故發生,作業區攻關團隊把試驗放在每一次設備檢修前。“核心是溫度、速度、寬度。”李飛介紹說,如何確保水冷溫度、控制拉速和換包速度、調整鑄坯的寬度,其中溫度、成分、拉速、水量、鋼種等可變因素太多,上千個冷卻水噴嘴,無數次動態模擬計算,構建配水模型、拉速模型……“放到兩年前,我根本不敢想自己的潛力這么大!”年輕的項目團隊成員張江波有些靦腆。煉鋼廠更是投入優質資源,廠里的首席、專家、廠領導都站在連鑄平臺前,守著中控室的電腦屏幕,一起跟蹤試驗情況,各工序制訂方案做好保障。用煉鋼廠廠長楊運超的話說就是——必須成功,必須確保萬無一失。接下來的日子里,接痕焊合不良、鼓肚等缺陷被一一克服,縮短換包時間、連澆過程穩定受控,各項換包連澆試驗均取得了成功。
經過評估,團隊決定從2024年12月份開始在所有高牌號無取向硅鋼上全面展開長連澆換包。當月,他們終于實現高牌號無取向硅鋼換包5次、連澆77爐,打贏年底“收官戰”。2025年1月份,實現了高牌號無取向硅鋼高液位換包3次、連澆48爐,取得新年“開門紅”。“兩次測試,我們心里有底了,證明路線是對的。”四煉鋼分廠判斷條件成熟,5月21日便向更高的目標發起挑戰。15個晝夜,連澆429爐,其中取向硅鋼占比24.7%、高牌號無取向硅鋼占比14.2%,異鋼種連澆25次,平均拉速超設計拉速15%~30%,武鋼有限創造了硅鋼生產的行業新標桿。“結晶器的最長壽命是1500爐,如果不考慮鑄機檢修和合同切換,理論上我們可以繼續澆下去。”王陶鈞對長連澆常態化運行充滿信心。
從唱“合唱”到修“水壩”
走在高高的環繞廠房的參觀通道,從鐵水包、轉爐、精煉到連鑄,炙熱的現場、金黃的鐵水、巨大的鋼包和鐵水包、穿梭往返的行車、魚貫而出的火紅鑄坯,鋼鐵工業的壯美和震撼盡收眼底。
“長連澆好比一個合唱團,連鑄是嘹亮的高音,設備系統是低沉的低音,轉爐、精煉是中音,把源源不斷的鋼水運往連鑄,行車運轉是鼓手,決定著生產的節奏,調度系統是指揮,高效生產是組織出來的。煉鋼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決定著長連澆的成敗。又好比炒一道菜,每一個工序在傳菜時不能摔跤,要穩住。”趙元打比方說。
為了實現硅鋼全系列長連澆,四煉鋼分廠每個工序都傾盡全力。長連澆使行車運轉節奏加快,行車工責任重、壓力大,分廠在操控室內設置行車調度指揮員,和高空作業的行車工協同完成運轉任務,一旦發現故障問題,每天早會認真分析查找。“第一次覺得自己的工作挺偉大!”運轉職工告訴筆者,這次四煉鋼分廠運轉案例獲評為寶鋼股份先進黨支部,還要去上海領獎。該分廠內部的“模擬經營”同樣推著大家勁往一處使,長連澆能帶來真真正正的效益,對于員工就是真金白銀,每個工序都配合到了最佳狀態。
還不僅是煉鋼廠自家的“小賬”,還是公司的“大賬”。為什么是1號連鑄?武鋼有限的利潤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硅鋼,1號連鑄機就是中間的樞紐。猶如一座大壩,鐵水從上游過來,通過連鑄控制水量,均衡地流下去,流向熱軋工序。連鑄機不停,轉爐就不能停,煉鐵也要穩定高質量供應,下游的熱軋、冷軋還要接得住這波“流量”,設備系統、能環系統、物流系統更要保障不掉鏈子,讓生產節奏高效勻速。
整個系統都轉動起來了:煉鐵廠充分利用寶山煉鐵部專家團隊“最強大腦”支撐,趕赴兄弟單位進行高爐技術管理學習交流,轉觀念、提效率。5月份,高爐進入穩產、高產狀態,全月鐵產量超月度目標2.9萬噸,為1號連鑄機長連澆創造了條件。在8號高爐現場,筆者見到了年輕的爐長曾偉濤,他坦言當爐長很累,但能夠為后工序穩定提供優質的鐵水,促進產品經營持續向好,值得!“進入6月初,我們更進一步,向1萬噸/天發起沖鋒。”他說。在熱軋區域,長連澆有效提升了熱裝熱送效率,1580產線運行穩定,總故障時間大幅縮短,作業率達86.87%,鋼軋界面高效運行。更可喜的是,在品種方面,15天里累計軋制硅鋼11.7萬噸,實現了全月硅鋼交付新紀錄;在生產組織方面,熱軋工序協同四煉鋼分廠和制造部,圍繞提高硅鋼雙機兌現率和單位排程最優化開展專項工作,5月份實現雙機兌現率38%,較第1季度提高了8.5%;在技術改進方面,圍繞硅鋼連澆效率提升,開展精軋工作輥輥型優化工作,實現1個換輥周期取向硅鋼主軋材塊數增多5塊。
一子落滿盤活。全系列硅鋼長連澆帶動了武鋼有限硅鋼全流程生產效率的全線提升。
不是“卷”!
提效率是“主動即自由”
429爐長連澆剛剛結束,1號連鑄機隨即按要求進入檢修周期。現場職工瞬間著急了——“為啥不接著搞連澆,加速搞呀!”質疑聲此起彼伏。
在武鋼有限有一股強大的內生動力推著每1個崗位、每道工序、每1個廠主動追求“四化四有”。特別是“模擬經營”推開后,大到廠部,小到個人,每個人都在“算賬”。以煉鋼廠為例,職工更愿意克服困難煉附加值高的鋼種,這意味著獎勵多、收入多。“模擬經營”使同崗位間職工的收入差距可以拉得很開,同一個機長崗位拉到了1.58倍,爐長拉到1.85倍。“榮譽感、獲得感也隨之上升。”連鑄日班操維作業區作業長李飛不久前獲得武鋼有限金牛獎,四煉鋼分廠也成為獲獎大戶,許多職工獲得崗位晉升。由于獲得感增強,職工流轉到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崗位的意愿也變得強烈。“現在只要振臂一呼,大家就干起來了,不需要做隊伍的思想工作。”李飛告訴筆者。
以往有種觀念,一談“效率”必然是“卷”,但對于如今的煉鋼廠員工而言,這次長連澆真的只是單純為了更有效率、更有效益。長連澆也意味著更輕松的工作。過去平均一天要換2次中間包,每次1個半小時,大家站在連鑄平臺上頂著高溫操作,勞動強度很大。如今15天長連澆,職工大多數時間坐在控制室里自動化操作,既安全又舒適。這里真正實現了“主動即自由”。“收入高了,工作更舒適,誰不盼著長連澆?”張江波說,倒班員工更是希望一直長連澆下去。目前,該作業區已經進入常態化連澆,對設備保障提出高要求,同時對小的問題缺陷持續整改。
《中國冶金報》(2025年07月16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