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大萍安鋼鐵安源軋鋼廠棒線車間,一架架軋機高速運轉,火紅的鋼坯如長龍穿梭。在這充滿力量與節奏的生產線上,總能看到一個沉穩而忙碌的身影。他時而俯身貼近高速運轉的齒輪箱,用聽棒仔細辨別細微的異響;時而蹲在地上,專注地檢查軸承的間隙;時而在控制室電腦前,與同事討論著某個技術方案。他就是該廠棒線車間的設備技術員周邦根——一位扎根鋼鐵生產一線16載,用精益求精的“匠心”和銳意進取的“創新”,生動詮釋新時代產業工人風采和共產黨員責任擔當的“鋼鐵匠人”。
十六載淬煉“鋼鐵匠心”
2008年,周邦根懷揣著對鋼鐵事業的熱情加入方大萍安鋼鐵。起點是維修廠的一名普通鉗工。面對一張張復雜的圖紙,他沒有絲毫退縮。他把每一次檢修都當作學習的課堂,把每一臺設備都當作鉆研的對象。憑著一股“干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韌勁和“勤學苦練”的狠勁,他在實踐中迅速成長,從一名“生手”逐步淬煉成技術精湛的骨干。
2016年調入安源軋鋼廠高棒車間擔任綜合維護工后,他更是一頭扎進生產最前沿。在生產的不斷進步中,他積累了豐富的一線設備維護經驗,對設備的“脾氣秉性”了如指掌。2019年轉崗設備管理,是他在專業領域的又一次躍升。他不再滿足于“救火式”維修,而是運用系統性思維,著力構建車間設備維護的常態化、預防性機制,使車間設備故障率大幅下降。2023年挑起棒線車間設備技術員的擔子后,面對全新的棒線切換軋制模式,他將管理推向精細化新高度。他大力推行設備“周期更換、潤滑、緊固”標準化作業,嚴格執行“機光馬達亮”的現場管理標準,在切線時間不斷縮短的快節奏下,設備作業率穩步提升,其中,2024年“操檢合一”誤機時間比2023年下降64%,并有6個月實現設備零誤機。
黨員就要啃下“硬骨頭”
“黨員就要在攻堅克難中打頭陣!”這是周邦根常掛嘴邊的話,更是他行動的指南。面對嚴峻鋼鐵行業形勢下的成本壓力,他想辦設法控制好備件消耗的“大頭”。
減速機是生產線的關鍵設備,其備件成本高。周邦根帶領團隊“望聞問切”,找到癥結,開出“藥方”:加強周期性加油潤滑,增加減速機壓板防松措施,用管理的手段,使加熱上料地輥、出爐地輥、分鋼輥道減速機的備件消耗量大幅下降。
2號冷剪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為此,周邦根主動參與其大修,消除冷剪剪切間隙不穩定的頑疾,并制定了嚴格的刀片間隙控制標準。功夫不負有心人,改進后的冷剪刀片使用壽命延長到了原來的2倍,這意味著刀片消耗量直接減半,效益立竿見影。
周邦根深諳“節約一分不嫌少”的道理,大力推行設備修舊利廢。針對磨損的冷剪下刀片,提出外委修復二次利用。經過專業修復的下刀片性能可靠,完全能滿足生產需求。2024年全年,新冷剪下刀片實現零消耗,僅此一項,相比2023年就節約成本14余萬元。
在周邦根眼里,降本增效沒有終點,每一個廢棄的零件都可能蘊藏著重生的價值,而他的責任,就是把這些價值一點一滴挖掘出來,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小改小革”撬動“大提升”
在周邦根的觀念里,“生產中的問題就是攻關的課題”。他堅信“小改小革”并不小,其中蘊含著解決大問題、創造大效益的能量。多年來,他累計提出合理化建議30余條,其中10余項經公司專業部門評審后付諸實施,落地見效。他總是說:“黨員就該比別人多想一步,多干一點。”
2024年,他針對冷床區域影響成材率的痛點,組織攻關。通過對冷床對齊輥的主動輥與從動輥分布進行優化改進,提升了鋼材在冷床上的對齊精度,由此,Ф12mm和Ф14mm規格鋼材的頭部剪切長度,從原來的300mm降至100mm,降低了切損,成材率提高了0.01個百分點。這0.01的提升,對于棒線每月產材11萬噸來說,節約的成本并不是一個小數目,而方大萍安鋼鐵軋鋼成材率已位居全國對標企業領先水平,0.01的提升更意味著高水平的突破。
冷床橫移小車頻繁出現“掛鋼”故障,不僅影響生產節奏,還加速了備件磨損。周邦根仔細觀察分析,他主導實施了“增加托臂定位支撐”的改進方案。改進后,小車運行更加平穩可靠,“掛鋼”故障率大幅下降,不僅降低了相關備件的消耗成本,更減輕了操作員工的勞動強度和安全風險。
就連看似不起眼的加熱爐上料地輥軸承座冷卻水管,也逃不過他的“法眼”。原管路布局不合理,金屬軟管常被爐口高溫燒壞。周邦根通過優化管路走向和防護措施,有效避免了軟管被高溫燒壞,改善了軸承座的冷卻效果,一舉解決了加熱爐口經常漏水的頑疾。
這些源自一線、服務一線的“小改小革”,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推動企業提質增效的動力,生動詮釋了“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深刻內涵。
“把每一項平凡的工作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極致,就是踐行共產黨員初心使命最好的答卷。”作為一名黨員,周邦根始終初心不改。作為車間“技術黨員突擊隊”的骨干,每逢大檢修或設備改造,他總是沖鋒在前。他以過硬的技術和忘我的奉獻,成為攻堅戰場上最可靠的力量之一。為做好技術傳承,他主動與新入職員工“結對子”,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多年積累的設備維護經驗和故障診斷“絕活”。他以廠為家,與設備為伴,用出色的工作業績,生動踐行了“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錚錚誓言。(李婀芬 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