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重慶鋼鐵能源環保部創新團隊的一員,曾以為基層技術員的工作就是按部就班地執行指令。但通過參與自主管理實踐,逐漸發現:當團隊被賦予主動思考、自主決策的空間時,迸發出的創造力遠超想象。
從“等指令”到“找問題”:思維轉變的起點
過去,大家習慣了“上級布置任務—我們執行”的模式。但焦化廢水處理的技術瓶頸長期困擾生產,大家心里都憋著一股勁:“為什么不能主動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團隊主動提出“用生物技術破局”的課題。起初,有人擔心“越權”,但領導的一句“問題就是你們的戰場”讓我們豁然開朗。
記得第一次技術沙龍上,大家圍繞廢水處理效率爭論不休。環保助理工程師冉玉芳提出:“芬頓反應預處理或許能提升廢水可生化性!”這個設想最初被質疑“成本太高”,但團隊沒有放棄。分組驗證參數,反復測試,最終將COD去除率提升了40%。這次嘗試讓我們明白:自主管理不是“單打獨斗”,而是用集體的智慧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從“試錯”到“突破”:在問題中尋找答案
菌種適應是項目中最艱難的階段。實驗室篩選的X5菌株在模擬廢水中表現優異,卻在真實廢水中“水土不服”。那段時間,我們24小時巡回觀察菌群,半夜輪班記錄數據。有人提議:“不如逐步用真實廢水替代模擬液,讓菌群慢慢適應?”這個看似笨辦法的策略,竟真的馴化出耐受高毒性的菌株。三個月后,氨氮去除率突破80%,團隊歡呼的那一刻,深刻體會到:自主管理的核心不是“不犯錯”,而是“從錯誤中迭代出更優解”。
從“技術員”到“多面手”:個人與團隊的雙向成長
自主管理打破了專業壁壘。過去,大家只會埋頭做實驗,現在卻要學數據分析、項目管理,甚至和設備部門溝通調試系統。一次中試設備故障導致pH值異常,緊急排查時發現傳感器校準偏差。雖然耽誤了進度,卻意外發現菌株在酸性環境下的耐受極限。技術員喻浩感慨:“以前遇到問題就找上級,現在學會了先自己分析根源。”這種“問題驅動”的成長模式,讓團隊8人考取了專業認證,3人成為跨領域項目負責人。
更自豪的是“創新積分制”的推行。冉玉芳因主導菌株基因測序技術,不僅獲得該公司嘉獎,還登上行業論壇分享經驗。她說:“以前覺得創新是專家的事,現在發現,一線經驗才是技術革新的土壤。”這種“被看見”的激勵,讓團隊從“完成任務”轉向“創造價值”。
自主管理是“信任”與“責任”的雙向奔赴
三年實踐,收獲的不僅是技術專利和成本節約,更是一種思維的重塑。領導層敢于放權,團隊勇于擔責,這種信任關系讓每個人都能“跳出來看全局”。比如,通過響應面法優化藥劑投加量時,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考慮環保合規性,這種多維度的思考能力,是傳統管理模式難以培養的。
如今,大家意見問題總會先問:“我們的創新點在哪里?”這種主動意識,正是自主管理賦予的最大財富。正如一位成員所說:“以前是按圖紙造零件,現在是自己設計藍圖。”當基層員工從“執行者”變為“創造者”,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引擎便真正被點燃了。
這條路,大家仍在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主管理不是一場運動,而是一種讓平凡人成就不平凡的文化基因。(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