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大特鋼的廠區里,總能看見一個身影穿梭在高爐、燒結、動力廠的自動化儀控設備之間,手中的萬用表是他最親密的伙伴,精準讀取的每一組數據背后,是14年如一日的專注。他叫汪彬,一名90后中共黨員,從橄欖綠的軍營到方大藍的廠區,他始終帶著軍人的堅毅與赤誠,在企業黨建文化的浸潤下,書寫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成長篇章。
汪彬與同事在煉鐵廠2號高爐主控配電室進行點檢
一顆種子:從軍營到廠區的初心傳承
2011年,脫下武警制服的汪彬走進方大特鋼,心里裝著對“第二戰場”的憧憬。“部隊教會我的第一堂課是‘服從命令,更要讀懂命令背后的責任’。”他至今記得入職第一天,在新員工座談會上聽到的話:“員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企業的奮斗目標。方大發展為了員工,方大發展依靠員工,方大發展成果由員工共享。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實現方大更好更快的發展而努力奮斗。”這句話像一顆種子,落在了汪彬的心里。
汪彬用萬用表測量電流數據
汪彬在2號高爐主控室分析高爐爐缸侵蝕模型數據
儀控設備是生產線的“神經末梢”,一絲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影響全局。剛上崗時,面對密密麻麻的管線和復雜的控制系統,汪彬拿出了在部隊練射擊的勁頭——瞄準目標,反復琢磨。他把設備圖紙貼在宿舍墻上,睡前看、醒后記;遇到棘手的故障,就蹲在現場觀察,直到找到癥結。“作為一名退伍軍人,要有股不服輸的勁兒。”憑著這股韌勁,他很快成為車間里的“技術干將”,別人解決不了的難題,他總能想出辦法。
汪彬在方大特鋼鮑文戩勞模創新工作室進行實操訓練
一股韌勁:在“烤驗”中筑牢安全防線
“他這股執行力,還有那股不怕苦累的勁頭,是咱們的榜樣。”提起汪彬,班長汪立高贊不絕口。
記得一次高爐檢修任務,核心工作是到爐內安裝熱電偶。高爐爐內空間密閉,空氣里彌漫著粉塵與金屬灼燒后的刺鼻氣味,站在爐口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熱浪。這樣的環境讓不少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都有些犯怵,汪彬主動請纓:“我年輕,扛得住,讓我上!”
接下來的十多天里,他跟著班長一頭扎進爐內。每天他要在悶熱的爐腔里連續作業四五個小時,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又被體溫烘干,結出一層白花花的鹽漬。為保障爐缸侵蝕模型的精準度,爐內安裝的一百多支熱電偶都要逐支精細測量,確保插入深度與設計圖紙分毫不差。有時遇上緊急任務,哪怕是深夜十二點,只要接到通知,他總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一遍遍校驗、一次次調試,他用行動為高爐安全穩定運行筑牢了防線。
一份擔當:用“小改小革”書寫實干答卷
在方大特鋼鮑文戩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實操訓練臺上,汪彬的手指在設備間靈活游走。這里是他和團隊攻克技術難題的“戰場”。加入公司以來,汪彬所在的自動化部自控車間儀表維護二班QC小組共開展12項QC活動,其中《降低1號高爐煤氣分析儀故障次數》《實現耐磨螺旋堆焊設備無線遠程自動化操作》等3項成果獲評江西省一等技術成果,2項成果獲評中國冶金行業二等獎技術成果。
2024年,他和團隊參與的11項小改小革均榮獲方大特鋼三等獎:給CEMS粉塵設備裝上“智慧眼”,通過等速對比技術校準檢測數據,既符合環保標準,又省24萬元;給燒結環冷機卸礦槽安上“雷達腦”避免停機,創效15萬;為球團豎爐塊礦配上“計量秤”,讓操作工精準控料;給燒結配料石灰倉加“防堵閥”,解決懸料噴料難題,既護工人健康,又保生產穩行。“這些改造讓我們方便了不少,干活更順了,真得謝謝他們!”操作工們的話語里滿是認可。
“工作不是喊口號,是要實實在在為企業解難題、為員工辦實事。”汪彬說,“從一開始參與項目時的手足無措,到現在能獨立牽頭完成改造,離不開公司組織的各類培訓和老師傅們的指導。公司鼓勵我們大膽嘗試,就算失敗了也給機會總結經驗,這份支持讓我敢往前闖。”
一種本色:退伍不褪色,轉崗不轉志
每年汛期,方大特鋼的防汛演練同樣會有汪彬的身影。穿上訓練服,他仿佛又回到了軍營。“只要公司需要,我們隨時能上!”他和戰友們的誓言,在廠區上空回蕩。
“退伍不褪色,轉崗不轉志。”這是汪彬寫在工作筆記上的一句話。14年來,他用行動詮釋著黨員的初心,用技術守護著生產的安全,用軍人的作風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今年,當他接過方大集團、方大特鋼“優秀復轉退伍軍人”的榮譽時,眼里閃著光:“這份榮譽,屬于所有在崗位上堅守的老兵,更屬于引領我們成長的企業。”
從“軍營綠”到“方大藍”,變的是服裝的顏色,不變的是心中的信仰。在方大特鋼,像汪彬這樣的退伍軍人和黨員還有很多,他們在“黨建為魂”企業文化的引領下,把個人成長融入企業發展,用奮斗書寫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精彩篇章。汪彬的故事,正是其中動人的一筆。(段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