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的鋼水在智能控制下精準奔流,數據的洪流在集控大屏上有序躍動。當老師傅的“手感”與經驗被算法重新定義時,首鋼吉泰安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鋼吉泰安),“人走技失”的難題正在被破解,經驗成為企業永恒的資產。
本報通訊員 孫凱 劉洪麟
作為國內電熱合金材料領域的“鏈主”企業,首鋼吉泰安以AI(人工智能)大模型為引擎,以全流程數字化為雙翼,不僅重塑生產與管理模式,更在新材料產業新賽道上,鍛造出數智賦能長板優勢。數字,在首鋼吉泰安,正讓傳統的“鋼花”,綻放出耀眼的新光彩。
筑牢安全底座
把“智慧大腦”建在廠區里
“以前查一份關鍵工藝文件,得跑檔案室翻大半天,現在只需對著系統說一句話,3秒之內精準推送。”站在整潔明亮的集控中心,首鋼吉泰安電熱研究院焊接技術研究室主任江海紅這樣描述這里的變化。
如他所言,首鋼吉泰安與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于2024年底聯合研發落地的“基于AI大模型的知識管理與應用系統”,專屬功能強大。該系統以兩臺高性能服務器構建起一座堅實的“安全數字孤島”,將企業數十年來積累的數萬份核心資料,包括絕密級工藝配方、機密級生產數據,全部納入閉環管理。
“對我們而言,工藝參數與客戶數據就是生命線。”首鋼吉泰安副總經理、數字化轉型負責人陶科表示,“系統通過精細的密級劃分和權限控制,實現數據‘按需可見’。”研發人員可調閱歷年設計方案迭代,客服人員能實時查詢訂單與售后記錄,而最核心的工藝配方,僅對電熱研究院院長及“新材料技術、工藝技術、用戶技術和焊接技術”四大研究室主任開放。這一系統更深遠的價值在于,其將許多老師傅腦海中的“手感”“火候”等隱性經驗,轉化為了可調用、可傳承的數字模型。比如,電渣重熔過程中微妙的溫度調控技巧,拉絲工序中模具與材質的適配經驗,如今青年員工都可通過智能檢索快速學習。“這從根本上解決了制造業‘人走技失’的難題,”陶科補充道,“我們將經驗變成了企業永恒的資產。”作為電熱合金產業鏈“鏈主”企業,首鋼吉泰安的視野越過自身工廠“圍墻”,以探路者的姿態破冰前行,走出了中小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特色之路。
以產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能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在重構全球產業格局與發展范式。企業借助數字技術連接生產設備、業務數據和管理體系等要素,驅動產業智能化升級,形成數字技術底座和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基礎。
破解生產痛點
讓“智能體”跑在流程上
走進首鋼吉泰安三相電渣爐車間,灼熱空氣中機械運轉帶正有條不紊地運轉。它精準稱取鉻鐵、鋁塊,依據算法模型計算出的最佳配比自動投料,取代了以往每爐鋼需3名工人冒著高溫手工搬運近800公斤物料的重體力勞動。
2025年9月份,這套由首鋼吉泰安與北信科大自主研發的自動上料系統正式投用,不僅將工人勞動強度降低60%以上,還通過全流程自動化替代,可將操作人員從高危區域完全撤出,以“無人則安”的理念實踐從根源上杜絕事故發生。“過去老師傅得憑肉眼‘看火色’判斷溫度,如今PLC(可編輯邏輯控制)系統實時采集116個溫度、電流、電壓數據點,動態調整工藝參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導師、自動化項目校方對接負責人劉甜臉上滿是自豪地說,“產品合格率上漲近3%。”
這只是首鋼吉泰安“智能體集群”的一個縮影。在提純車間,半自動化機械臂正在緊鑼密鼓地安裝調試,即將實現物料搬運的精準無人操作;在成品庫,智能倉儲系統的構畫正逐步轉化為現實,未來將實現產品自動出入庫、庫存精準管理和智能調度發運,徹底革新傳統的倉儲模式;在客戶端,一個名為“電熱材料預測智能體”的系統正在加緊訓練,未來可實現7×24小時在線響應產品維護與技術咨詢。數字化轉型研究推進中心工程師高小勇介紹:“我們采用小輕快準軟件通篇布局,多點開花,既能加快數字化轉型進程,又能幫助全廠工人快速適應企業的轉型節奏。”
“我們要讓每個關鍵環節都擁有懂業務的‘智能幫手’。”數字化轉型研究推進中心主任孫浩鑫一邊演示MES(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一邊介紹道。大屏幕上,該公司從銷售訂單、原料采購、生產排產到質量檢測,全流程數據實時貫通、一目了然。“以前生產數據得滯后兩天,如今一天的數據當晚生成分析報告。急單響應時間從原來的3天縮短至8小時。”孫浩鑫說。
堅持業務驅動,該公司圍繞經營、銷售、物流、成本、運營、數據資產,推進關鍵場景應用,不僅可以降低現場勞動強度、徹底排除安全隱患,還可以通過實時數據采集與分析,為工藝優化提供依據,推動“經驗生產”向“精準控制”轉型,實現快速響應現場和市場變化。
引領產學研協同
共繪智能發展藍圖
“本地AI大模型部署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北信科師生團隊犧牲了暑假時間,全身心投入到了模型建設工作中。”AI大模型工程師孫莎莎講到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7月31日,項目智能體模塊突發異常,已購票準備回家探親的研一學生佳佳1小時內便趕到現場,與企業共同投入排查,憑借專業能力高效解決問題,并順利趕上了返鄉動車。”
在合作模式上,首鋼吉泰安與高校創新構建了“聯合研發+協同落地”的產學研合作框架,確保合作項目高效有序推進。2025年5月份,首鋼吉泰安聯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遼寧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成立了“多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平臺”,計劃于3年內推出3項行業標準、5套可推廣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為打破校企合作壁壘,該公司與高校共同組建了聯合課題組,每月召開2次~3次專題會議,建立了全流程協同機制。“首鋼吉泰安提供了科研試驗的沃土,為學生們提供了將所學轉化為實踐的寶貴的經歷。”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蘇鵬語重心長地說,“校方確保技術成果符合企業需求,及時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難點與堵點,實現了高校技術資源與企業產業需求高效對接,也為技術成果轉化積累了寶貴經驗。”
首鋼吉泰安正通過產學研融合,從傳統“產品供應商”向“產品+服務+解決方案”綜合輸出者轉型,并將推出“電熱合金基因工程”,提供從材料選型到爐窯集成的全流程AI解決方案。
數字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全球,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合作模式,可以高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與產業應用銜接,形成“研究—開發—生產”協同體系,成為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
全員共創共享
讓數字基因融入企業血脈
“起初我也覺得AI是‘花架子’,直到它真的幫我突破了研發瓶頸。”首鋼吉泰安拔絲作業區作業長肖曉鋒感慨道。2025年初,他在與電熱研究院協作生產新型鐵鉻鋁材料時,頻繁遭遇表面質量不達標的難題。困惑之際,他嘗試通過AI知識平臺檢索歷史數據,發現早在2018年就曾有團隊做過類似工藝嘗試。結合當前條件優化方案后,拔絲過程中裂紋產生問題被徹底解決,新產品實現順穩生產。
這樣發自內部的認可與參與,離不開該公司精心設計的“全員共創”機制。首鋼吉泰安堅決摒棄“交鑰匙”式的外包開發,堅持讓業務部門成為數字化的主角。首鋼吉泰安市場部主動梳理出20多項系統需求,市場部副部長陳艷紅為優化流程五易其稿;煉軋作業區一線工人提出“軋線溫度監測點增補”建議,被迅速納入系統升級清單;甚至已退休的老師傅也被請回公司,通過深度訪談將畢生積累的“隱性知識”轉化為數字資產。從“要我用”到“我要用”,該公司員工在實踐中嘗到了數字化帶來的效率提升和人工勞動強度降低的“甜頭”。
“數字化轉型,不是信息化部門的‘獨角戲’,而是全體員工的‘大合唱’。黨委班子就是要為變革‘把握方向、搭建舞臺’,遇到干擾為員工遮風擋雨,遇到阻礙為員工開路架橋,遇到風險為員工拍板擔責。”首鋼吉泰安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剛談到營造有利的推進環境時擲地有聲。通過“黨委宣講+部門試點+全員培訓”三輪驅動,該公司已開展4期數字化培訓,由29名骨干組成的學習小組提出改進建議71條,其中46條已落地生效。
自2024年首鋼集團“三創”交流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戰略以來,首鋼吉泰安迅速響應、科學布局,面對行業無成熟案例可循、中小企業路徑模糊等多重挑戰,堅持“以我為主、因地制宜”,在推進“定制化、輕量化、實用型”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逐步將藍圖轉化為現實成果。
只有抓住先機,才能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該公司貫通企業各業務環節的數據流,可以使企業管理更加科學、透明和高效;構建跨界融合的數字化產業生態體系,規范與電商平臺、核心企業、上下游客商有機銜接,將推動形成緊密協作、互利共贏的供應鏈生態圈。
鋼花依舊絢爛,但其背后不再是單純的爐火與鋼水,而是由數據、算法與智能交織而成的數字洪流。2026年,該公司計劃實現重點工序、重點環節數字孿生;2028年計劃建成AI輔助決策平臺;2030年計劃成為全球電熱材料智能制造標桿……將工匠精神融入算法,將生產現場匯入云端,首鋼吉泰安在傳統中小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敘事中扮演關鍵角色,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精彩的中國式現代化首鋼場景。
數字“鋼花”,正綻放新姿;鍛造長板,恰正當其時。
《中國冶金報》(2025年10月15日 08版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