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中央強調,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然處于戰略機遇期。疫情暴發以來,黨中央堅強領導,全國人民奮發努力,中國經濟穩步回升,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器。”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然而,隨著經濟增速的下降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社會上難免出現了一些焦慮情緒,擔心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已經過去。對此,李稻葵認為,我們必須客觀分析,再塑共識。
中國是否還處于發展戰略機遇期?李稻葵認為,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立足國情、世情,系統梳理包括美、德、日等大國崛起的經驗,認識大國發展的客觀規律?;谶@些分析,可以說,我國仍然處于發展戰略機遇期。
李稻葵認為,從國內看,發展戰略機遇表現在3個方面:
第一發展機遇,就是通過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進一步釋放市場經濟內在的強大擴張力,發揮大國優勢。當前我國城鎮化和經濟地理再布局的潛力巨大,產品、生產要素和信息的跨區流動仍有很大空間,還有億萬憧憬美好生活并愿意為之辛勤奮斗的人民群眾,這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最大底氣。此外,建議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帶動減碳投資和產業調整,變壓力為增長動力。
統一大市場絕不是自然萌發的,相反,它需要有為政府不斷地去培育和匡正,而有為政府自己也必須接受各種機制的激勵和約束,這就是政府與市場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當前,建議給地方政府更多空間、激發經濟發展積極性,同時更好地呵護民營經濟的發展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反復強調,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同時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根本上就是推動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
第二個發展機遇,就是不斷提升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考慮了人口質量的社會勞動儲備總量。我國社會平均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持續提高,健康和有技能人口不斷上升,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人口數量增長放緩的影響。建議進一步加快生育、終身教育和彈性退休制度改革,化解百姓的生育、教育、養老焦慮,保護好、利用好人力資源,夯實經濟長期發展的基礎性動力。
第三個發展機遇,就是科技革命的浪潮疊加中國社會深入人心的開放學習的意識和心態。持續的經濟發展源于創新。當前科技創新風起云涌,中國有望成為諸多細分科技領域的引領者。推動科技創新最重要的就是開放學習。歷史上成功發展的大國,無一例外都是優秀的學習者。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民眾對開放學習已有共識。特別呼吁年輕一代傳承好開放學習精神,虛心學習競爭對手的長處是最大的自信和愛國。
從外部環境看,我國仍然處于發展戰略機遇期。當前,大國博弈加劇,我們秉持和平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經成為世界和平的主要維護者。更重要的是,作為獨立自主大國,我們正在積極主動應對國際挑戰,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當前,部分西方政客認定中國為其戰略競爭對手,鼓吹全方位圍堵中國。中國通過主動對外開放、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讓中國的發展惠及更多的國家,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堅定的維護者和主要引領者。建議全方位培育堅定自信、不亢不卑、胸懷寬廣的大國公民心態,支持國家的外交戰略。
中共中央提出,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高瞻遠矚的科學判斷。尤其重要的是,作為世界大國,發展的戰略機遇不是等來的、盼來的,是靠我們堅定信心、變焦慮為動力、堅持改革開放、胸懷天下、按經濟規律和大國發展規律踏踏實實辦好每一件事情、一步步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