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通訊員 程潛 報道
工業文明的齒輪正加速轉動,冶金、化工等支柱產業正經歷智能化蛻變的陣痛,然而,設備突發故障、居高不下的運維成本、人才梯隊的斷層,成了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作為“冶金建設國家隊”主力軍,中國五冶集團積極響應國家“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戰略,聚焦設備運維痛點,于2021年揭牌成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著力打造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維檢體系。這套凝聚“五冶智慧”的解決方案,正有力推動中國工業向新質生產力轉型升級。

中國五冶智能運維集控中心
云端守護者: 讓設備“開口說話”
“過去在礦上聽軸承異響靠老師傅的耳朵,現在傳感器比人更早感知危機。”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設備部部長指著屏幕上跳動的實時波形說。過去依賴“老師傅”經驗和定期巡檢的設備管理模式,正逐漸被一套看不見的“神經網絡”所替代。這正是中國五冶智能運維的基礎——以“數模融合”技術為核心的云-邊-端協同智能體系:數千個低功耗無線傳感器如同設備的感知末梢,將振動、溫度數據實時匯入云端;以“采算存傳”分離架構,實現毫秒級異常報警響應;五冶智能運維團隊創新性構建的“分時輪詢”網關,讓單臺網關能高效聆聽數十臺設備的“低語”,毫秒級捕捉異常脈動。

智能維檢現場
真正的變革在診斷中樞發生。區別于單純依賴大數據的“黑箱”模型,中國五冶創新性地融合“數理”與“機理”,打造出更可靠、可解釋的“雙驅動”診斷引擎。他們與鄭州大學合作的“機-電-磁”耦合模型,讓工業電機的健康評估從“經驗推測”邁向“量化決策”;使用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全矢譜技術,將多維振動信號翻譯成設備“健康報告”,大大提升早期故障識別準確率。“當AI診斷提示電機軸承異常,系統會自動調取‘機-電-磁’耦合模型驗證——就像醫生同時參考CT影像和解剖知識。這套‘硬核科技’組合拳在華東某大型煤化工企業應用期間,半年內精準捕捉30余起隱性故障,診斷準確率超過90%。”項目負責人說道。
傳統檢修現場也在經歷靜默革命。作業工人頭戴的智能安全帽自動接收數字工單,維修過程全部線上留痕;手持的便攜監測儀集成上百種故障診斷模型,可以實現快速部署、監測設備狀態。在高危檢修區,防爆布控球360度全景監控作業過程,遠程視頻疊加數字工單系統,實現高危作業監控檢查全覆蓋。在應用低功耗傳感器的冶金基地,人工巡檢強度下降60%,更杜絕了高空攀爬的安全風險。“現在系統推送的維修方案,比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更早預見故障。”一位從業20年的老師傅說道。
生態共同體: 攜手客戶共建智能運維“生態圈”
真正的智能革命從不是獨角戲。面對千萬級智能化改造成本壓力,中國五冶創新推出“基礎共建·效益共享”合作模式:客戶提供設備接口與基礎硬件,中國五冶承擔核心算法開發與系統部署,雙方在整體的維檢服務合同中增加智能運維共建共享內容(如按“停機縮減效益”階梯分成),將服務方收益與客戶生產效益深度綁定,讓客戶的投入實實在在看到收益,并不斷獲得優質服務,讓智能化轉型不再是重資產投入的單選題。當產線實現“零非停”連續運行時,雙方共享的不僅是經濟效益,更是中國工業智能化的信心基石。
技術的長青離不開創新沃土。走進中國五冶智慧維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墻上的算法迭代地圖記錄著技術進化軌跡:2023年離心泵汽蝕診斷模型V1.2,誤報率下降18%;2024年軸承壽命預測V3.1,精度突破89%……技術不斷迭代升級,“保鮮”秘訣在于“產學研用”四維聯動:前端扎根高校研究,與鄭州大學共建設備健康監測與分析聯合實驗室,攻克流固耦合、機電耦合等領域難點模型;中端強化場景驗證,通過對監測硬件優化,形成低功耗無線傳感器、“采算存傳分離”采集器、分時輪詢低成本部署方案等創新成果,并在內部進行多輪次耐久測試;后端反哺工業現場,聯合業主創建技能實訓中心,組織開展系列專題培訓,為現場輸送大批懂硬件、會監測、能分析的智能運維人才,真正實現“客戶買的不僅是系統,而且是持續進化的運維能力。”
“我們為客戶提供的不是一次性的項目交付,而是一項能夠伴隨客戶需求共同成長、持續進化的智能運維服務生態體系,未來我們也會引入更多的上下游產業加入。”該中心負責人展示著實時進化的診斷模型說道。當高校研究、企業場景、用戶需求在該平臺上持續碰撞,智能運維服務已跨越項目交付的終點,駛入共同進化的長河。
體系的力量: 為產線植入“數字大腦”
強大的技術需要堅實的體系支撐方能釋放最大效能。深夜,位于上海的中國五冶遠程運維中心依舊燈火通明,大屏幕閃動著全國20多個作業部的實時數據。中國五冶打造的智能運維平臺如同工業指揮艦橋,多源數據在這里匯成設備健康圖譜。當某煤化工基地壓縮機振動值突破閾值,平臺瞬間觸發三級響應:首先,全矢譜分析模塊自動匹配故障特征庫;其次,診斷報告推送至客戶手機端,同步生成數字化維修工單;半小時后,專家遠程指導系統啟動,數百公里外技術員安全帽中傳來指導聲音。
這背后正是中國五冶打造的“監-診-管”一體化平臺,其核心能力構筑于四大支柱:“全域感知網”兼容市面主流工業協議,能夠秒級接入10+設備數據;“智能診斷腦”可以集成故障機理模型庫與自學習算法;“工單引擎”實現維修流程全數字化,響應效率大幅提升;“知識沉淀池”則讓每次故障處理形成閉環案例,進一步反哺診斷模型進化。“傳統運維像‘救火隊’,而我們打造的是‘預防型數字醫院’”。該平臺負責人說道。
人才是數字靈魂的塑造者。中國五冶智慧維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匯聚了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現有正式成員18人。其中,1名振動學博士參與多項創新課題研究,5名高級工程師主導工程轉化,12名復合型工程師深耕場景應用。這18人尖兵團隊既是技術攻堅的“破壁者”,又是人才孵化的“引力場”,在中國五冶“導師制+戰場淬煉”的培養體系下,已培養數十名智能運維認證工程師,他們已經奔赴全國各地鋼企檢修現場,將“五冶標準”植入鋼鐵叢林。當同行還在追逐單點技術時,中國五冶已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連續3年成為清華大學暑期實踐基地,持續探索數據驅動監測模型;同鄭州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年轉化多項核心技術。更珍貴的財富是標準化知識庫——中國五冶智能運維團隊正著力構建規范化的智能運維流程和知識庫體系,讓每一次維修都形成有價值的“設備履歷”,推動維檢工作走向科學化、標準化和高效化。“這里誕生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工業服務的下一代范式。”該團隊負責人說道。
智啟未來: 攜手共赴智能運維新藍海
五冶智能運維,已不僅僅是技術的突破,更在實踐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并為提升工業安全水平、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貢獻了力量。站在工業4.0與“雙碳”戰略的交匯點,中國五冶智能運維前沿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歇:計劃構建設備全生命周期知識圖譜,實現“會思考的運維大腦”;進一步數字孿生深化,構建從零件到產線的虛擬映射,預警速度再提升;開發能耗-設備健康聯動模型,賦能綠色制造……
“我們將加大冶金及工業智慧運維‘新賽道’的布局力度,以示范產線為依托,深度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手段,加快推動自身技術迭代升級和產業化應用,為鋼鐵企業提供覆蓋全流程、貫穿全生命周期的智慧運維綜合解決方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五冶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朱永繁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說道。未來,中國五冶集團將繼續以硬核科技為筆,以創新生態為墨,以云端智慧守護大地上的鋼鐵洪流,用數據脈搏激活傳統產線的青春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