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8月26日,《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對外發布。鋼鐵工業應該如何貫徹落實《意見》,推動高質量發展?8月27日,《中國冶金報》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高效軋制與智能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文仲。
《中國冶金報》記者:您如何看待此時發布《意見》的背景和必要性?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
劉文仲:此時發布《意見》是根據AI(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的發展趨勢及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做出的戰略部署。全球范圍內,AI技術從探索階段走向大規模價值創造階段。我國在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例如對AI作用的認識沒有完全統一、技術供給與行業需求對接不協調等。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且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此次《意見》的出臺,是對這一戰略的進一步細化落實,標志著“人工智能+”行動進入了“頂層設計+具體落地”的全面深化階段。
我們可以從國家戰略層面來認識出臺《意見》的重要意義。
第一,實施《意見》,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是開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措施。人工智能是當今具有引領性、顛覆性的通用技術(GPT,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像歷史上那些典型的GPT(如計算機、互聯網等)一樣,人工智能具有普遍適用性、持續改進性、創新互補性等共同的技術特點。全局性、系統性地推動AI技術應用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以便我們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制高點,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第二,實施《意見》,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通過這一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深入結合,改變生產流程、產業形態和商用模式,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第三,實施《意見》,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是構建國家綜合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中國產業體系完備,市場規模巨大,應用場景廣闊,數據資源豐富。通過實施和落實《意見》,能夠將這些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技術優勢和競爭優勢,形成“技術—產業—市場”的良性循環,從而在全球人工智能生態中占據重要地位。
第四,實施《意見》,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是推進治理體系建設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有效工具。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城市管理、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的效率,精準地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復雜問題,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意見》將指導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從技術研發、單點應用的階段推進到與實體經濟全面深度融合的新階段。全面實施“人工智能+”,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必將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意見》具備清晰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強調廣泛深度融合和更深層次的賦能,而不僅是簡單的人工智能應用。
《中國冶金報》記者:《意見》提出6大重點行動,鋼鐵行業如何落實?
劉文仲:《意見》提出了6大重點行動,也就是以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領域為重點,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包括“人工智能+”科學技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消費提質、“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意見》給出了完成6大重點領域任務的具體實施路徑。
這6大重點行動的核心內容及其內涵與鋼鐵行業密切關聯,而且為鋼鐵行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其中,“人工智能+”科學技術,推動新材料、新鋼種的研發和生產工藝優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這是鋼鐵行業的主要任務,進一步推動建設智能生產線和智能工廠;“人工智能+”消費提質,拓展鋼鐵行業服務消費新場景,推動高品質、高性能鋼鐵產品在各個工業領域和國民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創造鋼鐵行業新的工作模式,提升員工的技能與安全水平,實現員工有品質的生活,協助鋼鐵企業建設綠色宜居的環境;“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加強鋼鐵企業安全生產監管、環保監測以及碳排放管理;“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推動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加強國際技術合作,輸出中國鋼鐵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參與制定國際標準。
《中國冶金報》記者:中國鋼鐵工業在智能制造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取得了顯著成績。《意見》的出臺給行業帶來了哪些新的機遇?
劉文仲:《意見》的發布,對于中國鋼鐵工業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機遇。人工智能在鋼鐵工業應用前景廣闊。推動人工智能在鋼鐵工業全工藝流程、全生產鏈條、全生命周期的深度應用,建設“人工智能+鋼鐵”的智能工廠,助力實現中國鋼鐵工業的“提質、降本、增效、綠色、安全”的發展目標,提升制造+服務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為中國的產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實施和落實《意見》,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中國鋼鐵工業要繼續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任務。
第一,“人工智能+生產制造”。這將進一步實現生產制造的智能過程控制與優化;進一步實現智能質量檢測和分析,包括全流程質量追溯和預測,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性能的穩定性。
第二,“人工智能+設備管理”。這將進一步實現預測性維護和無人化運維,大幅度地縮短非計劃停機時間。推廣無人化或者少人化天車操作和原料庫區、成品庫區的智能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人工智能+供應鏈、物流”。這將進一步實現智能排產與調度。根據訂單、設備狀況、能源供給等數據,生成最優的生產計劃和排產方案,快速響應市場變化,縮短交貨期,減少庫存。優化運輸工具的路徑,降低運輸成本。
第四,“人工智能+研發創新”。這將實現AI和工業機理深度融合,加速新材料、新鋼種的研發和工藝模擬、工藝優化,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
第五,“人工智能+能源環保”。這將進一步實現能源智能管控,實時分析、預測能源(電力、煤氣、蒸汽等能源介質)的產生、消耗、平衡,進行動態優化調度,以便降低噸鋼綜合能耗。進一步加強環保和碳排放管理,利用AI技術監測減排設備的運行狀況,預測污染物排放濃度。建立碳排放模型,為企業尋找低碳生產路徑提供決策支持。
第六,“人工智能+安全防控”。這將進一步實現安全智能管控,利用AI設備和AI技術監測安全隱患和危險源,能夠即時預警和報警,消除安全隱患,打造牢固的安全防線。
此外,《意見》還提出了強化基礎支撐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礎能力等8個方面的具體工作。鋼鐵工業也要實施和落實。
鋼鐵工業是“人工智能+”融合應用很有潛力和價值的領域之一,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關鍵是要“+”出新質生產力。鋼鐵工業貫徹落實《意見》,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應該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現在應該從“遍地開花”的方式轉入“攻堅克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