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評論員
截至2024年底,
共有6.6億噸產能投身能效標桿培育,
平均每千萬噸產能年節能量達
10.5萬噸標準煤。
據此推算,
全行業2024年總節能量高達
約1050萬噸標準煤,
碳減排約2750萬噸,
相當于約5.7億棵成年樹木的
年碳匯量……
這組數據是“十四五”時期
中國鋼鐵工業綠色低碳之變的最佳注腳。
自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在《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雙碳“1+N”政策體系等的指引下,中國鋼鐵工業積極踐行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理念,加快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面對國內“雙碳”目標和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雙重壓力,鋼鐵行業勇當“碳”路先鋒,走出了一條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引領的奮進之路。
2022年,中國鋼鐵全產業鏈EPD(環境產品聲明)平臺誕生,截至2025年9月底已陸續發布超260份報告,開發了15份PCR(產品種類規則),注冊用戶超過8500家;2024年,凝聚了約3.5億噸粗鋼產能排放數據的中國版“低碳排放鋼”標準發布,如今已成為國內鋼鐵企業生產低碳排放鋼的權威依據與規范;BeyondECO?、HINEX Steel?等低碳排放鋼品牌在市場中相繼涌現,中國寶武、河鋼等企業與汽車等重點下游行業共建綠色供應鏈聯盟,推動低碳排放鋼的規模化應用……
中國鋼鐵工業正致力于解決綠色低碳轉型的可行性、可持續性和“透明度”問題,不僅實現了從能耗大戶到降碳先鋒的華麗轉身,還在努力實現從國際規則“跟隨者”向“定義者”的身份轉變,為全球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精彩的“中國方案”。
雖然成就顯著,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鋼鐵行業低碳發展之路仍面臨諸多挑戰。行業能耗總量依然巨大,2024年,我國鋼鐵工業碳排放總量高達18億噸,噸鋼碳排放較歐盟先進企業仍有差距;行業整體能效水平距離實現國家要求的目標仍需繼續努力,綠色低碳技術規模化應用仍需進一步突破。
新時期、新任務、新挑戰。站在“十四五”與“十五五”的歷史交匯點,我們要總結好“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經驗,向著“十五五”綠色低碳目標鏗鏘出發。
集行業之力,以科技創新突破綠色低碳技術壁壘。穩步推進前沿低碳共性技術研發,重點攻堅富氫碳循環高爐、氫基熔融還原、近零碳排電爐等八大前沿低碳技術,推動實驗室技術向規模化應用轉化。同時,加快現有成熟節能技術的推廣普及,通過《鋼鐵行業極致能效技術清單》等工具,讓好技術從“紙面”快速走向“車間”。
借金融之力,構建激勵與約束并行的政策支持機制。積極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轉型金融等金融工具,引導金融市場“精準滴灌”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為還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對于已經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能效水平優良的企業,實施環保稅減免等差異化政策;對于環保績效差、改造進度滯后的企業,實施融資限制,真正做到扶優汰劣,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馭市場之力,塑造中國鋼鐵工業綠色競爭新優勢。隨著鋼鐵行業正式納入全國碳市場,企業在碳市場參與上要擺好新姿態、展現新作為,不僅要完成好碳配額清繳的規定動作,還要主動學習利用CCER(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碳交易等多種碳市場工具,盡快完成從“算碳賬”的被動履約者向“賺碳錢”的主動經營者轉變,將企業綠色投入轉化為源源不斷的市場競爭力。此外,還要持續推進中國“低碳排放鋼”標準、EPD平臺與國際標準的互認銜接,提升我國在國際綠色貿易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助力中國綠鋼產品暢通全球。
中國鋼鐵工業綠色低碳轉型任重道遠。站在當前這一關鍵節點上,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綠色洗禮的中國鋼鐵必將在建設美麗中國、打造低碳未來的新征程上,書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