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呂林 報道
2025年10月29日,在北京舉行的第21屆中國國際煤炭采礦技術交流會及設備展上,山東能源集團、云鼎科技、華為聯合發布了六大創新成果,旨在解決礦山等傳統行業人工智能(AI)開發長期存在的“作坊式”、高門檻、難復制等痛點,推動AI開發模式從“作坊式”向“工廠式”升級。
這批成果依托雙方自2022年成立的聯合創新中心,核心包括基于盤古大模型的礦山AI新場景、實現“一網承載”的新一代工業生產環網,以及支持低代碼開發的“倉頡”智能體平臺等,旨在為能源及重工業提供可規模化復制的智能化轉型路徑。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煤炭學會理事長劉峰,山東能源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劉強,華為油氣礦山軍團副總裁陳銀緒到會致辭。

發布上,劉強表示,自2021年山東能源集團與華為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以來,雙方依托聯合創新中心,以云鼎科技為數字化先行者,深度融合華為技術生態優勢與山東能源豐富行業場景優勢,聯合攻克人工智能、切片網絡等關鍵核心技術,合作領域從煤炭主業逐步延伸至化工、高端制造等多個板塊,一系列數智化成果正為傳統能源產業注入新動能。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明確要求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然而,傳統AI開發模式碎片化的問題導致行業經驗無法沉淀,阻礙了AI的規模化落地。同時,井下網絡長期面臨架構復雜、多網并存、運維困難、易發網絡風暴等挑戰,難以承載智能化業務對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的差異化需求。
此次發布的六大成果,正是為了結構性解決上述難題。
一是礦山大模型新場景:聚焦多模態能力落地,基于視覺技術實現甲烷傳感器監測、壓濾機異常識別,提升巡檢效率;在趙樓煤礦部署煤泥浮選智能控制系統,使浮選藥耗降低0.05kg/t、精煤產率提升0.1%;依托NLP技術構建安全生產知識問答系統,知識獲取效率提升超50%;在興隆莊煤礦實現煤倉卡堵、人員入侵等全環節智能監管,降低事故風險。
二是綜合承載網:以SRv6、FlexE硬切片技術打造工業生產環網,實現“一網承載”礦井全業務,具備5/10萬兆大帶寬,支持鏈路智能切換與分鐘級故障定位,滿足未來5-10年智能化發展需求。
三是班組協同交互通訊系統:研發煤礦行業首款礦用本安型骨傳導耳機,融合雙重降噪算法,在楊村、濱湖等礦井實現工作面任意位置即時通信,打破信息孤島,提升區隊協作效率。
四是云鼎倉頡智能體平臺:通過低代碼編排降低開發門檻,構建企業級安全體系。目前已實現知識獲取從小時級縮至秒級,數據分析耗時壓縮至3分鐘,設備預測性維護閉環管理落地。
五是云鼎神農數字化平臺:以“應用組裝+系統集成+AI開發”為核心,解決企業80%通用數字化問題,已在36個項目落地,累計創造超千萬元經濟效益,當前進入規模化復制階段。
六是非煤礦山智能化解決方案:整合勘探、采礦、選礦、冶煉全環節能力,提供井下環網、綜合管控平臺等設備與系統,已在武穴民本礦、陜西龐家河金礦、錫鐵山鉛鋅礦等項目成功應用。
發布會上,陳銀緒表示: 此次山東能源與華為聯創成果的集中發布,標志著雙方已成功驗證了一套將AI大模型、工業互聯網等技術與行業知識(Know-How)深度融合的“工廠式”開發模式。這套模式正從煤炭行業走向更廣泛的礦山、冶煉、化工等重工領域,為傳統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具備高復制價值的實踐藍圖。

在礦山領域外,云鼎科技還發布了“伏羲化工大模型”。該模型通過深度融合化工工藝機理、專家經驗、設備及質量數據等訓練而成,已在榆林能化、魯南化工、未來能源等化工企業落地應用。
華為油氣礦山軍團副總裁吳海宇,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發展部副主任、中國煤炭學會副理事長張建明,國家流程制造智能調控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華東理工大學講席教授馮恩波,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孫繼平,云鼎科技副總經理曹懷軒等嘉賓出席會議并發言,共同見證成果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