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呂林 通訊員 高燕 報道
圖片由中國金屬學會提供
2025年11月3—4日,由中國金屬學會主辦、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第九屆國際低合金高強度鋼會議”(HSLA Steels 2025)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會議聚焦于我國鋼鐵行業的品種升級、結構調整和高品質發展,圍繞微合金化技術的基礎理論、新品開發、工藝優化、產線升級等議題展開交流探討,旨在推動鋼鐵行業的融合發展、促進微合金化技術的交流互鑒、搭建產學研用的低合金高強度鋼領域國際平臺。


圖為全體大會現場
“國際低合金高強度鋼會議”是由中國金屬學會主辦的系列國際會議,自1985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8屆,成為該領域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主要學術論壇之一,在促進中國以及世界高強度鋼技術和生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本屆會議得到巴西礦冶公司(CBMM|Niobium)、中信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國際釩技術委員會(VANITEC)、鋼鐵研究總院釩應用技術推廣中心和海洋裝備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

圖為黃一新致辭
南鋼董事長黃一新出席全體大會并致辭。他指出,國際低合金高強度鋼會議已發展為國際鋼鐵行業規模較大、影響力較高的學術會議。五年一次的會議給我們帶來了國際前沿研究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低合金高強度鋼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黃一新表示,近年來,南鋼一直致力于低合金高強度鋼新品種的開發、微合金化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研究,積極推廣微合金化技術在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鋼、管線鋼、風電用鋼、水電用鋼、核電用鋼等品種的應用。南鋼船板獨家供貨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抗酸管線鋼國內率先通過沙特阿美認證,作為國內唯一穩定供貨商,南鋼已累計供貨50萬噸;高強度水電鋼已供貨白鶴灘等國內外40多座特大型水電站和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南鋼累計供貨量超過30萬噸。
中國金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田志凌教授、英國劍橋大學Harry Bhadeshia教授、巴西礦冶公司Rafael Mesquita博士、日本JFE鋼鐵公司Keiji Udea博士、英國國際釩技術委員會David N.Crowther博士為全體大會做特邀報告。

圖為田志凌做報告
田志凌在《低碳時代中國先進高強度低合金鋼的發展》特邀報告中講述了中國鋼鐵行業的發展概況,重點介紹了先進汽車用鋼、能源領域高性能鋼、海洋與重型工程高性能鋼的最新研發進展,以及人工智能在鋼鐵行業的應用情況。他表示,中國鋼鐵行業在達到產量與消費量峰值后,目前正經歷一個充滿挑戰的調整期,消費結構正從以建筑為主轉向更多依賴機械與汽車制造。面對嚴峻的碳排放挑戰,綠色轉型是行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高強度低合金鋼的發展正按照一個新范式演變,由需求、可持續性要求和智能技術驅動。未來,中國鋼鐵行業將繼續深化與下游產業的協同創新,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圖為Harry Bhadeshia做報告
Harry Bhadeshia在《應對鋼鐵二氧化碳負擔的不同途徑》特邀報告中通過一系列具體案例論證,主張通過優化設計和應用現有高性能鋼材就有望在短時間內實現碳減排目標。他表示,通過結合現有高性能鋼材、創新的工程設計和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完全可以在不降低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快速、經濟地實現碳減排目標。當前的最大挑戰并非技術缺失,而是如何快速將這些解決方案推廣實施。

圖為Rafael Mesquita做報告
Rafael Mesquita在《鈮驅動的先進鋼材創新》特邀報告中分析了鈮的冶金機制如何支撐高強度低合金鋼的成功。他表示,鈮(Nb)微合金化已成為可持續煉鋼的基石,為實現高性能和降低碳強度提供了實用途徑。通過結合性能與可持續性,鈮微合金化代表了一條可擴展且經濟高效的鋼鐵行業脫碳路徑,與國際氣候和材料效率目標保持一致。

圖為Keiji UEDA做報告
Keiji Ueda在《大型結構建筑用高性能鋼鐵產品及焊接技術發展現狀》特邀報告中闡述了造船、基礎設施及能源領域社會環境的變遷,并介紹了近年來已實現實際應用的鋼鐵產品研發案例及其相關應用技術。他表示,近年來,從保障可焊性等工藝性能的角度來看,厚鋼板強度的提升已趨于平緩。為滿足先進鋼結構的發展需求,具有抗斷裂性和抗疲勞安全性等增強功能的新型鋼板已被開發并投入實際應用。

圖為David N.Crowther線上做報告
David N.Crowther在《現代鋼材中的釩:提升強度、韌性與耐磨性的多功能微合金元素》特邀報告中系統梳理了釩微合金鋼的最新進展,重點闡述了其在增強強度、延展性、韌性及耐磨性方面的獨特作用。他表示,釩微合金技術已成為提升各類鋼材機械性能的有效策略,涵蓋雙相(DP)汽車鋼、高強度管道鋼、氮化工程部件及珠光體鋼軌等廣泛領域。

圖為尚成嘉主持全體大會上半場

圖為郭愛民主持全體大會下半場
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尚成嘉教授、中信金屬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郭愛民分別主持全體大會的上、下半場。

圖為平行分會場
會議為期兩天,除全體大會外,還設置了物理冶金,產品及應用(汽車用鋼、能源用鋼、基礎設施用鋼、海洋工程用鋼等),性能、安全及應用,高質量工藝技術等平行分會場,以及展覽和墻報論文展示區域。
本屆會議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和積極參與,會議現場交流熱烈。據悉,會議組委會共收到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西班牙、中國等十余個國家的專家學者、科研人員和生產技術人員的論文摘要130余篇。

圖為參會代表閱讀墻報論文(左)、與參展方交流(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