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本報評論員
前三季度,鋼鐵行業用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印證了自律控產的價值——960億元的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9倍,2.10%的銷售利潤率同比提升1.39個百分點,7.46億噸的粗鋼產量實現2.9%的同比降幅。這份“量減利增”的答卷,并非“天上掉餡餅”偶然出現的行情,而是全行業堅持自律控產、積極踐行“三定三不要”經營原則的饋贈。
然而,成績單的背后仍藏著不容忽視的隱憂。前三季度,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量為6.49億噸,同比下降5.7%,需求“退潮”明顯比供給“剎車”來得更猛、更快。
必須看到,當前,充裕的供給能力與減弱的需求強度之間的矛盾仍較為突出。2021年起,鋼鐵行業認真落實國家產量調控政策,粗鋼產量穩中有降,今年初至今仍保持同比下降趨勢,但同期鋼鐵需求降幅更大,供給與需求的階段性錯配矛盾突出。
在不久前召開的三季度部分鋼鐵企業經濟運行座談會上,多數企業對今年第4季度的行業形勢持謹慎樂觀態度。他們認為,雖然前三季度行業盈利同比大幅提升,但供強需弱的矛盾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供強需弱態勢也將長期存在。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進入第四季度,傳統的“金九銀十”,鋼材價格偏弱震蕩運行,10月17日,中國鋼材價格指數(CSPI)為91.39點,環比繼續下降;10月上旬,重點統計鋼鐵企業鋼材庫存環比增長8.2%、同比增長7.8%,鋼材社會庫存也攀升至近4年的同期峰值;原燃料價格走強,9月份主要原燃料各品種平均價格以上升為主,其中進口鐵礦石價格漲幅較大為4.64%,全行業前三季度積累的盈利成果面臨被吞噬的風險。
供需失衡是造成行業和企業經營困難的根本原因。價格、產量、成本、效益等經濟運行指標,還有進出口、庫存、表觀消費量等指標,情況好不好、合理不合理、正常不正常,主要還是取決于供需關系。供需這個主要矛盾解決了,其他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那么,既然產量已經在下降了,為何供需矛盾仍在加劇?答案藏在部分企業對需求預期的誤判和短視“算盤”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0月上旬,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平均日產粗鋼203.2萬噸,旬環比大幅增長7.5%。仍有一些企業抱著“別人減產我增產、攤薄成本繼續卷”的僥幸心理,把滿負荷生產當業績,把低價搶單當手段。當前鋼材市場出現的庫存高企、價格低迷現象,正是這種“個體‘精明’、集體吃虧”導致的后果。
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部分鋼鐵企業還在搏產量、拼價格,通過“以價換量”擴大出口,導致今年1-9月份鋼材出口增長9.2%、均價下降9.5%,看似是打開了海外市場,實則是出口總量上漲、出口總金額下降。
實際上,市場大浪中從不缺乏破局經驗。今年上半年,20家千萬噸以上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同比下降3.7%,降幅大于全國產量降幅,大企業在加強自律方面發揮了帶頭示范作用,用“產量減法”換來了“利潤加法”。這足以證明,自律不是自我犧牲,而是自我保護,控產不是放棄增長,而是高質量增長。
第四季度不僅是2025年的收官戰、“十四五”的收官戰,更是鋼鐵行業守住盈利成果的關鍵戰。這場戰役,拼的不是產量排名,而是效益成色,比的不是“誰更能生產”,而是“誰更會控產”。
10月31日召開的鋼協三季度信息發布會強調,面對當前發展形勢,行業既要堅定發展信心,又要增強行動自覺,充分認識到加強行業自律、維護市場秩序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要想打贏“收官戰”,必須扎扎實實強自律。“龍頭”企業要繼續扛起帶頭責任,不僅自己要控好產,還要為中小企業分享經驗,避免各自為戰、造成內耗。所有鋼鐵企業都應把“以銷定產、以效定產、以現定銷”原則刻進經營骨髓里,不把現金變成庫存,不搞無序低價競爭,不做透支未來的短視決策,真正踐行“講信用、重自律、守規矩”的準則。
前三季度的盈利成果來之不易,守住這份成果不僅是為了今年有個好收成,更是為了鋼鐵行業的長遠路——“十五五”高質量發展藍圖繪就,自律控產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鋼鐵行業轉變發展理念、提升質量效益、促進優化升級的必經之路。只有每一家企業都把“講信用”當底線、“重自律”當自覺、“守規矩”當習慣,鋼鐵行業才能真正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