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林海
“鋼鐵、船舶行業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更是共同構建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有效抵御外部風險、共同維護全球市場的戰略基石。”
“在鋼鐵行業的支持下,船舶行業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穩步增長,我國已成長為全球造船業領導者。”
“兩大行業是建設制造強國、海洋強國的關鍵力量,是產業鏈供應鏈緊密連接的上下游產業,也是相互促進的戰略聯盟,協同發展仍有提升空間。”
……
不久前,2025船舶用鋼供需座談會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這是兩大行業攜手組織的第5次供需座談會。會上,鋼鐵、船舶行業的代表們圍坐在一起,梳理了過去5年兩大行業的合作成果,并圍繞加強產業鏈合作共贏、提升保供能力和產品質量、創新協同合作模式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
5年前,在工信部指導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與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以下簡稱船協)共同組織召開第1次船舶用鋼供需座談會,兩大行業新一輪合作機制就此開啟。如今,這條鋼與船產業鏈(簡稱“鋼船鏈”)正以協同進化的姿態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打下中國烙印。
合力向高端突圍
船舶用鋼供需座談會這一合作機制見證了鋼鐵、船舶行業攜手共進的堅實步伐與累累碩果。
“5年來,兩大行業在風浪中攜手前行,一路披荊斬棘,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建立起緊密的上下游合作關系,共同抵御了產業鏈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取得了較好的合作成果,成為產業鏈協同范例。”船協相關負責人肯定道,兩大行業攜手應對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通過引入期貨工具、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建立上下游交流機制等手段,加深了相互理解與信任,特別是加深了雙方對各自行業的規律性認識,從而有效平抑了產業風險。
“鋼船鏈”這一輪合作機制始于2021年“常熟會議”,此后,兩大行業合作不斷深化。2021年,大宗原材料市場大起大落,鋼企協助船企通過長協等方式平抑了一定風險,提升了供應穩定性,雙方達成“風險共擔、互利互惠”的共識。2022年“南通會議”后,得益于船舶市場的良好發展,船舶用鋼需求穩定增長,鋼企對于供需對接會上船企提出的及時、分段配送模式做出積極響應。2023年“營口會議”后,雙方合作進一步加深,船企接單船型高端化特征明顯,雙方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在關鍵鋼材品種研發方面取得突破,大型集裝箱船用止裂板、化學品船用雙相不銹鋼等實現國產化;國產薄膜型LNG(液化天然氣)用不銹鋼快速發展,逐步成為主流材料,為我國大批量承接LNG船訂單提供了堅實保障。2024年“煙臺會議”以來,針對船企提出的長協鎖價、全規格供貨、尾板及時配送等需求,鋼企配合船企積極探索鎖價模式,不斷提升加工配送服務水平,成為船企在高手持訂單狀態下高效、順利、有序生產的后盾。
5年來,鋼企、船企在高端品種研發方面積極開展聯合攻關,實現了高端產品突破和產業化應用。鋼企、船企共同推動船用高端鋼鐵產品國產化替代,助力船舶行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涌現出一系列典型案例:南鋼供應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用鋼板、船用型鋼,助力我國實現大型郵輪建造領域“零的突破”;河鋼集團舞鋼公司高錳鋼獨家供應國內首臺套高錳鋼船用燃料罐;寶鋼股份、鞍鋼、南鋼等企業供應的超大型集裝箱船用止裂鋼用于全球最大24000標準箱集裝箱船建造;首鋼供貨的亞洲首制風電運維母船順利下水,推動我國風電開發邁入深遠海;鞍鋼整船供貨的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船實現了我國浮式生產儲卸油船造船業的重大突破……堅實穩定的產業鏈合作基礎為鋼鐵、船舶產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供需亟待高效順暢銜接
在交流中,鋼鐵、船舶行業的代表們一致認為,鋼企、船企應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共建高質量產業鏈生態圈,實現有質量的保供、有效益的共贏。
“這幾年,船舶行業處于上升期,船企手持訂單增多,船舶用鋼需求也隨之增長。去年,中船集團船舶用鋼需求約350萬噸,今年有望超過400萬噸。船舶用鋼需求不僅呈現量的增長,更有質的提升,突出表現在船企對高強度、耐低溫、高Ni鋼板、薄板等的需求明顯增多。”中船物資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鋼鐵、船舶行業要繼續加強戰略合作,攜手推動技術創新、突破短板。同時,鋼企、船企要提高信息互聯互通的精準度,把長協機制作為深化戰略合作的主要抓手,共同應對未來市場波動。
在“雙碳”背景下,新能源船型逐漸占據船舶市場的主流位置。“從中遠海運重工的訂單結構來看,新能源船型占比已突破60%,尤以LNG船為代表。但我們也發現,目前LNG燃料罐所用鋼材主要是9Ni鋼,而以韓國為代表的國際競爭對手已開始大批量應用性能更強、價格更有優勢的高錳鋼。”中遠海運重工相關負責人建議,鋼企應盡快實現優質高錳鋼的大規模批量生產,以提高我國船舶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有船企代表認為,鋼企、船企要加強數字化供應鏈協同,推動鋼企的銷售系統、生產系統、物流系統與船企的需求系統、采購系統、倉儲系統等深度對接,以提高效率、降低采購成本。招商局工業集團相關負責人對此深以為然,認為船企、鋼企應加強數字對接,類似發票、證書獲取等工作可通過數字化系統推進,從而縮短人工核對的時間。
此外,不少船企代表提到了對保障交貨期的重視。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我國船企未來3年~4年的手持訂單較為飽滿,但受美國“貿易戰”和“301”調查的影響,仍面臨一定挑戰,希望鋼企能保證合同交付期,保障船企生產。中船集團廣船國際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議已簽訂的長協訂單按照船企需求進行排產、按期交付,建議鋼企調整好長協訂單與期貨、現貨之間的比例。
針對船企代表的訴求,鋼企代表也進行了回應。某鋼企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該企業的船板生產比例再提高,或將打亂該企業自身生產節奏,影響其他品種保供。從鋼企的角度來說,希望船企在設計船型時可以合并小規格、小批量品種,這樣有利于鋼企更高效地排產。另有鋼企相關負責人坦言,對鋼企來說,最大的難度就在于船舶用鋼規格多、數量少,而作為長流程的鋼企更希望能穩定批量生產,因此,提高船板生產比重會給鋼企組織生產帶來一定困難。
鋼企代表一致認為,加強戰略合作是建強“鋼船鏈”的重要基礎。山鋼相關負責人表示,高質量保供的前提是穩定的戰略合作,這對于雙方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鋼企、船企的生產技術人員要加強溝通交流。“船企可能不了解鋼企的生產組織模式,而鋼企也可能不清楚具體船型對船板的要求,其中有很多環節需要進一步溝通。”該負責人認為。河鋼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鋼企將密切關注船舶行業的動態變化、積極把握市場規律。面對全球造船業的擴張,鋼企將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調整產品結構、保證交貨周期,滿足船企對高品質船板的需求。
“鋼企應更有效、更及時地了解船企的技術要求,轉變經營理念,讓供給服務于需求。”鋼協相關負責人認為,在鋼企、船企合作的過程中,關鍵是要做到供需高效率順暢銜接。
5年來,從常熟的首次握手到南京的深度對話,鋼鐵、船舶行業的“鏈”變史,本質上是中國制造從“規模優勢”向“體系優勢”轉型的一個縮影。這條“鋼船鏈”的每一次協同突破,都在為中國制造業提升全球競爭力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