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三彩
近兩年,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成為產業界和科技界的熱點詞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10余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也都將具身智能、機器人或智能機器人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人形機器人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未來之問’,不僅因為它代表了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高地,還因為它承載著人類對生產力變革與社會發展的無限想象。”4月27日,業內專家在由藍鯨新聞主辦的2025藍鯨“人形機器人”高端閉門研討會上指出,“人形機器人元年”正在加速駛來。
“如果只能在流水線上做批量化的
汽車、手機生產,不叫機器人”
今年初以來,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機器狗)和人形機器人先后走紅,眾擎機器人的人形機器人實現全球首例前空翻,優必選數十臺工業人形機器人實現全球首例多場景多任務協同實訓,人工智能與具身智能的融合,讓人形機器人“前程”不可限量。
在少年游創始人兼CEO(首席執行官)史青帆看來,目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還處于比較早期階段。作為新質生產力,人形機器人可以解決很多行業痛點,中長期的想象空間和市場容量無限。
“如果機器人只能在流水線上通過一套程序來做批量化的汽車、手機生產,我們覺得那不叫機器人,它其實就是一臺由編程驅動的機床。”大界機器人創始人兼CEO孟浩認為,如果未來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真正進入到大規模定制化行業,能夠造房子、造船、造非標產品,機器人才真正具備了智能。
七騰人形機器人負責人、上海觸碰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君認為,一旦機器人能夠解決現實某方面的需求痛點,它一定會有市場。“整個產業生態很重要,我們處于產業鏈中游,需要服務好客戶,不斷地迭代落地商業化經驗。”史青帆表示。
“從最終發展視角來看,其實要打造的是能夠具身智能作業的機器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熊蓉表示,人形機器人代表一種通用的形態,能夠更好地去適應人類生存的環境,操作人類為自己制造的各種物體工具等,但它要去應用的話,必須具有行為的智能。
在千尋智能產品副總裁耿旭達看來,此次機器人賽道愈加火熱的重要原因是,具身大模型讓機器人具備了對物理世界更強的感知、決策和規劃操作的能力。“具身模型的發展需要基于大量的真實世界數據和高能力的硬件,當前的具身技術更適合在單項操作任務的場景進行商業化落地,基于數據提升模型的成功率、泛化性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小的數據飛輪,逐步擴展模型在全場景領域的操作能力。”他說。
“讓人形機器人批量上崗,
還需要一些時間”
從早期應用到大規模量產,機器人還要蹚過哪些技術與市場門檻?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鐘俊浩表示,面向未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的關鍵在于技術融合和突破,主要聚焦在3個方面:一是打造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小腦,做好軟硬件的協同;二是突破肢體的關鍵技術,實現場景落地;三是構建標準體系和完善產業生態。“期待大家共同努力,做一些切實、可行、有效的真正幫助人類解決問題的機器人。”他說。
奇瑞開陽實驗室總工程師、具身智能通用平臺瑤光實驗室主任賈全認為,除了最核心的算法,還差規模量產的能力。在市場方面,他會更加關注投入產出比和技術產品的落地能力。“人形機器人如果要進入車間等工業場景,需要解決效率和工作質量問題。”他說。
有觀點認為,今年是人形機器人商用的元年。開普勒機器人CEO胡德波分享道,他們正在客戶現場做進廠打工的試點。“不過,距離真正把工人替下來,讓人形機器人批量上崗,還需要一些時間。我們預計明年在某些局部的工位能夠小批量商用部署。今年,商用測試項目已經在陸續開展。”他說。
上海擎朗智能綜合產品負責人鄧強文表示,要想實現商用服務機器人為人類服務、融入日常生活場景目標,需要面對很多非結構化的復雜場景。目前,擎朗智能正在研發新一代商用服務機器人,推動具身智能服務機器人的產業化探索。尤其是在餐飲、酒店等場景,擎朗智能研發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已經具備完成復雜任務的能力,實現場景中的全流程閉環。
辰韜資本合伙人蕭伊婷從投資人視角分享了對于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看法。她將現在機器人的落地發展總結為”兩個提高、兩個降低“。第一是提高速度、提高精度,第二是降低成本、降低能耗。只要產業本身發展趨勢的確定性是百分之百,她就會毫不猶豫地進行投資。“現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確定性就是百分之百。”蕭伊婷表示。
《中國冶金報》(2025年05月13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