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1日這天,達州東部經開區麻柳鎮,方大達鋼新廠區彩旗獵獵。隨著揭牌儀式上紅綢的滑落,這座承載著60余年工業記憶的鋼鐵企業,正式完成“退城入園”的歷史性跨越。從州河之濱到明月江畔,方大達鋼的搬遷不僅是地理位置的轉移,更是一場以“綠色革命”為核心的責任擔當。在服務國家戰略、守護綠水青山、推動區域發展中,書寫下鋼鐵與生態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
方大達鋼的搬遷,是一場順應時代大勢的必然選擇。
方大達鋼老廠區曾是達州工業的“心臟”,但隨著城市擴張,其被居民區、商業區環抱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掣肘;設備老化導致技術改造空間受限,環保壓力與日俱增,安全生產風險攀升。與此同時,國家“雙碳”戰略深入推進,鋼鐵行業向“高端、智能、綠色”轉型的號角吹響。方大達鋼清醒認識到,“退城入園”不是簡單的空間轉移,而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答題,更是對社會責任的莊嚴承諾。
2021年6月28日,企業啟動搬遷規劃,將新廠區選址于達州東部經開區,同步推進產能置換、技術升級與環保改造。這一決策背后,是壯士斷腕的勇氣——累計投入150億元用于搬遷建設,相當于再造一個“新達鋼”,實現從“傳統制造”向“綠色智能”的跨越。
任務確定后,方大達鋼以“統籌規劃趕進度、嚴控質量保安全”為總基調,組織上萬名建設者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搶晴天、戰雨天,晝夜不息的奮戰中,一座現代化鋼廠在明月江畔拔地而起。
走進新廠區,傳統鋼鐵企業的“粗放”印象被徹底顛覆。
藍天白云下,智能車間里機械臂精準舞動,廢氣處理裝置靜默運轉,雨水回收池中波光粼粼……這里,每一噸鋼鐵的誕生都鐫刻著綠色的基因。
方大達鋼環保總投資約28億元,占總投資17.3%,引入先進的廢氣處理技術,配備了低氮燃燒器、高效除塵器、脫硫脫硝系統,在節能環保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數據顯示,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較老廠區分別下降75.86%、65.28%、67.79%,噸鋼綜合能耗下降18%。更令人矚目的是煉鐵環節的自動加揭蓋技術——通過智能控制系統,高爐爐蓋實現自動開合,既減少了氣體擴散,又將噸鐵能耗降低12%。
此外,方大達鋼還搭建起“智慧大腦”——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可以實時監控全廠能耗,通過AI算法動態調整生產節奏,單位產品能耗較老廠區大幅降低,這些智能化改造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讓環保管理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防控”
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方大達鋼構建了“節水—節電—回收”三位一體管理體系:雨水回收系統年收集雨水超200萬立方米,噸鋼新水耗較2024年下降19.7%;5套發電機組穩定運行,自發電率達95%以上;水處理中心通過“預處理+超濾+反滲透”工藝,將生產廢水轉化為一級除鹽水全量回用,實現“零排放”。
搬遷不是目的,發展才是根本。新廠區投產首月,鐵、鋼、材、焦炭及上網電量等多項核心指標超額完成任務,1至7月噸材利潤行業排名躍升至第13位,較2024年提升15個位次。這份成績單證明:綠色轉型與企業發展從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
金秋九月,方大達鋼以科技為筆、以責任為墨,在巴山蜀水間描繪出一幅“鋼鐵與生態共舞”的壯美畫卷。從“退城入園”到“綠色突圍”,方大達鋼用行動證明,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是寫在報告里的承諾,更是融入血脈的基因;不僅是應對挑戰的破壁之計,更是面向未來的長久之策。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企業正以擔當為光、以奉獻為火,照亮了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征程。(郭灃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