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中心電子屏幕上
實時跳動著數以萬計的數據點
構成了企業能源流動的“中樞神經”
其中
一條代表自發電利用率的曲線從96%
穩步提升至99%
盡量讓每一度電不白流走
在生產過程中,自發電系統如同穩定跳動的心臟,持續為各條產線輸送電力。然而,當發電量超過用電需求時,多余電只能反向送入電網,這不僅無法帶來收益,還需額外支付費用。面對這一挑戰,能源環保部從管理和協同入手,以調度為核心,構建起一張能源高效利用的智慧網絡。
標準化調度+雙確認交接
“以前交接班,得花半小時調整,富余電早送出去了!”生產調度班丙班班長梁成龍道出了曾經的痛點。
為解決這一問題,調度室通過“制度+培訓”雙管齊下:優化《能源調度操作規程》,將復雜的煤氣平衡與發電負荷匹配關系,提煉成“發電量升柜位降,負荷減時柜位補”等直觀口訣,讓所有調度員擁有統一的“操作手冊”;同時推行“雙確認”交接制度——交班者需提前1小時將煤氣柜波動控制在±5%內,拿著負荷計劃表與接班者逐一核對,雙方簽字確認后完成交接。
“現在就是無縫銜接,接班后能立即進入精準調度狀態。”運行乙班班長蔡杰介紹,新規程實施后,交接班期間的煤氣柜波動幅度從原來的12%降至3%。
“兩充兩放”,給富余電力建“智能糧倉”
“儲能設備以前每天只充放一次,大量富余電力在用電低谷期無處可去”能源管控中心供配電技術區域工程師朱義指著儲能控制站的屏幕,道出了另一大痛點。
對此,能源管控中心重新優化儲能充放電策略,改為“兩充兩放”:凌晨0至8點用電低谷時吸納富余電力;用電高峰時,精準補充生產用電;在平段時進行二次充電,進一步平滑電網負荷。
經此調整,儲能設備日均充放次數從1次提升至2.3次,每月可多消納富余電力約35萬度,真正成為電網側可靠的“緩沖器”。
能源動態協同,讓富余電有“好去處”
“發電與生產用電負荷不匹配,就像水桶滿了,水只能往外溢!”能源管控中心副主任曹陽用生動的比喻,點出反送率過高的核心矛盾。
團隊系統梳理出全公司可調節負荷清單,制定分級啟停規則,并重點與朝陽氣體公司建立聯動機制,將其5臺液化裝置轉化為一個巨大的“虛擬電池”——在無反送風險時停運,避免無效耗電。
“近日,EMS(能源管理系統)監測到反送電功率瞬時值觸及2萬千瓦,我們立即調度啟動朝陽氣體的全部液化裝置,15分鐘后,反送負荷歸零。”曹陽介紹到,這樣的精準聯動,已成為能源中心調度室的日常操作。
據統計,從今年5月至9月底,通過管理提升實現的月均凈減反送電量達52萬度,預計年化可節約成本374萬元。
下一步,能源環保部將向提高富余煤氣發電效率發起新挑戰,繼續在能源管理的賽道上不斷超越,為能效標桿創建貢獻智慧和力量。(梁成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