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攀枝花鋼城集團荷花池球團廠將酸性冷凝水及工藝廢水引入造球工序循環利用。經過3個月運行,這一措施不僅實現了環保節能,還顯著提高了生球質量,效益可觀。
據了解,去年12月份,該廠完成濕式水幕除塵超低排放改造。因球團原料含硫,干燥原料和濕式水幕除塵產生的水蒸氣冷凝后呈酸性,這種冷凝水易導致設備腐蝕,需加堿平衡酸堿度,每周消耗近30斤片堿。這種冷凝產出量大,滿足不了環保排放要求,無法消納的廢水存在二次處理成本。然而,造球工序本身需消耗水資源,且35℃~50℃的高溫水更利于物料潤濕、毛細水作用發揮,能提升生球落下強度、抗壓強度與表面光潔度。冷凝水循環池內水溫在45℃左右也正好滿足溫度要求。
基于此,該廠提出了“以廢治廢”思路,先補充部分新水到循環池內稀釋,再抽取循環池內的冷凝水到造球工序,保持循環池內水質pH值穩定在6.5~7.0。今年5月底,該廠在循環池內加裝揚程80米的抽水泵,通過300米的PE管道,將水輸送至造球室附近新設置的8立方米儲水箱;再把水引流至6個造球盤內,通過自動浮球閥控制,實現自動化運行。改造后,冷凝水循環池不再加堿中和,死水變活水;多余的水抽到造球室以滴狀水形態進入造球環節,助力母球生成與物料潤濕成球,避免了廢水處理成本。
目前,該循環利用系統運行效果顯著。每天可節約10噸用水量,冷凝水余水得到充分利用,減少廢水排放與處理成本,環保指標持續受控;生球成球率提升1%,落下強度、抗壓強度進一步增強,光潔度明顯改善。此外,該廠生球質量優化促進了后續干燥預熱、焙燒、冷卻效果,煤氣消耗減少、電能消耗降低,成品球抗壓質量得到提升。這一舉措真正實現了廢水循環、環保受控、生產優化與能耗降低等多重目標。 (蔡曉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