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行各業積極響應綠色發展號召的浪潮中,酒鋼實施富余煤氣綜合利用節能降碳項目,將富余煤氣轉化為“清潔電能”,開辟能源轉型新路徑。項目于近日完成交工,為企業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鋼鐵冶煉等行業,煤氣作為生產副產品,常常無法充分利用。一直以來,酒鋼也面臨著高爐煤氣、焦爐煤氣和轉爐煤氣富余量較大的問題。這些富余煤氣若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會對環境產生污染。
此前,酒鋼富余煤氣主要依靠宏晟電熱公司熱力站、思安煤氣發電、奧福發電、大友金屬鎂等機動用戶消納,但當這些用戶集中檢修時,煤氣放散率最高可達15%,成為綠色發展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與此同時,隨著“十四五”期間集團公司鋼鐵產業項目的投建與退出,煤氣供需平衡進一步被打破:一是煤氣發生量因工藝調整產生波動;二是用戶用量隨生產線啟停呈現周期性變化。
為降低放散率、高效利用煤氣資源,酒鋼調整煤氣平衡利用思路,以“減少放散、提升效益”為核心,組織實施富余煤氣綜合利用節能降碳項目。項目通過對現有高爐、焦爐及轉爐配套的煤氣處理設施進行優化改造,并將這些富余煤氣全部用于發電,所發電力進入酒鋼內部匯集站,輸往酒鋼各用戶,讓煤氣資源實現循環高效利用。
“該項目的核心建設內容包括在原有高爐、焦爐及轉爐配套的煤氣處理設施基礎上,建設1臺210t/h亞臨界煤氣鍋爐、1套60MW超高溫亞臨界煤氣發電機組以及一系列配套設備設施。”宏晟電熱公司熱力生產作業區生產運行主任工程師張亞飛介紹說,項目建設過程中,對燃燒發電等一系列環節進行了全面優化,實現了煤氣發電效率的大幅提升。
該項目構建起“發電—供電”的全鏈條循環體系,推動富余煤氣從“被動消納”向“主動轉化”升級。一方面,部分電力自用可節省企業對外部電力的需求,減輕當地供電壓力,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可有效利用高爐、轉爐、焦爐煤氣,實現年外供電量4.24億千瓦時,有利于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綜合競爭力。
這場“綠色電能”的蛻變,不僅為傳統鋼鐵企業破解能源轉型難題提供了“酒鋼方案”,更印證了一個深刻命題:在“雙碳”目標下,工業企業的綠色變革不是“選擇題”,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更是通過技術創新贏得未來的“加分題”。(李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