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重慶鋼鐵鐵水入爐溫降成功降至68℃,實現重大技術突破!這一突破性進展,較2024年同期130℃的溫降降低了62℃,日能效降本達14.5萬元。
生產過程中,鐵水從高爐到轉爐需經過運輸、預處理等環節,溫度自然下降不可避免。而溫降幅度的大小,直接關系著煉鋼成本與產品質量。68℃的超低溫降,遠超歷史水平,標志著該公司在鐵水熱能管理領域邁上了新臺階。
這一突破的取得,離不開制造管理部生產管制中心的高效統籌。制造管理部牽頭推行“1+1”高爐爐下配包模式,對鐵鋼界面實施小時級動態管控,通過實時跟蹤煉鋼節奏,建立起快速響應機制。生產管制中心副主任劉光輝在會上要求:“一旦生產出現波動,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降低鐵水積壓量,減少鐵水等待時間,從源頭上解決溫降過快問題。”
在生產管制中心的統一調度下,各部門協同發力:煉鐵事業部在確保鐵水質量的前提下,著力提升入爐鐵水初始溫度,為控溫奠定基礎;煉鋼廠充分發揮“一罐制”技術優勢,深入分析轉運各環節制約因素,嚴格執行“1+1”配罐模式以減少配罐數量,并遵循重包鐵水“先放先兌、快進快出”原則降低積壓;運輸環節全面落實“鐵包蓋能加必加”原則,有效鎖住鐵水熱量;設備管理部同步推進配套檢修,合理調整計劃避免鐵水積壓。
精細化管理的成效同樣體現在安全與鐵包管控環節。在生產管制中心協調下,各級管理和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強化輪班運行管控,持續優化高爐配罐模式。同時,生產管制中心按嚴格控制在線鐵包數量,確保“三吹”積壓的重包鐵水控制在6包以內的要求,加強對煉鋼廠生產調度的檢查和指導,為提升入爐鐵水溫度創造了有利條件。
數據對比印證了鐵水溫降控制的顯著成效。以煉鋼一轉爐為例,其入爐鐵水溫度大幅提升,最終實現68℃的超低溫降。這不僅直接降低了轉爐煉鋼工序的能源消耗與鋼鐵料消耗,更顯著縮短了生產周期,推動了制造能力顯著提升。(楊黎、程良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