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凌晨3時的方大特鋼煉鐵廠,3號高爐車間燈火通明。高爐主控室內,爐長童芝的目光緊盯屏幕上跳動的參數。此刻,這座高爐正向著鋼鐵板塊“季度冠軍爐”的目標發起最后沖刺。
“爐溫波動0.3℃,煤氣利用率穩定在54%,一切正常!”工長熊慶紅的聲音帶著興奮。童芝卻輕輕皺眉,伸手調整送風閥門:“富氧率再提0.1%,咱們得咬住這口氣。”這個細微至極的調整,源于他十余年來“修煉”出的手感——在旁人眼中的完美里,他總能捕捉到那絲微小的提升空間。
故事須追溯到四個月前。那時的3號高爐是出了名的“問題戶”:產量墊底、爐況不穩、頻繁休風。上季度,它在集團同級別高爐競賽中排名末位。面對壓力,童芝主動請纓,立下“三個月沖進前三”的軍令狀。
上任爐長首日,童芝便帶著正副工長扎進資料室。從堆積如山的生產報表中揪出了“病灶”:過往操作過于依賴固有經驗,爐料配比與送風參數“一刀切”,未能隨礦石成分變化靈活調整;爐外出鐵全憑老師傅個人經驗,與主控室缺乏有效溝通;各班組各自為戰,只求“不跑泥、不燒氧、按時開口”,至于出鐵量、渣鐵是否出凈、鐵口深度維護等核心指標,則標準不一。
“就像老中醫,得號準脈才能開方子。”童芝將“系統聯動”作為突破口,強力推行標準化作業:爐外出鐵情況、打泥量、鐵口維護、爐溫變化等數據每日匯總分析;鉆桿開口深度不再固定,而是根據爐溫、氣流、鐵口狀況動態調整。
最艱難的考驗發生在2025年的6月。當時,3號爐況連續兩天劇烈波動,溫度一度跌破警戒線。童芝守著高爐48小時不曾離開,跟蹤每爐鐵水進行取樣分析,不斷調整焦炭配比。直至第三天黎明,當屏幕上的曲線終于平穩回升時,他已攥著寫滿數據的草稿紙,靠在椅背上沉沉睡去。
正是這份極致較真的勁兒,化作了攀升的數據曲線:三號高爐利用系數不斷躍升,排名從第五升至第二;燃料比不斷優化,排名從墊底沖至第一;鐵水成本與目標的差值排名從末位躋身第三。高爐綜合排名實現了從墊底到冠軍的驚人逆轉。在季度評比會上,當上級領導宣布“方大鋼鐵2025年二季度高爐指標季度競賽第一組第一名——方大特鋼煉鐵廠3號高爐”時,主控室瞬間被歡呼淹沒。
如今,3號高爐的操作法已成為該公司煉鐵廠高爐事業部的標準教材,童芝也成了年輕工長們爭相請教的“導師”。他常對團隊說:“遇到問題不要怕,更不能等,要想辦法解決。”正是這股不服輸的勁頭,將曾經的“問題爐”團隊從低谷拉回頂峰,書寫了逆襲傳奇。(胡朋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