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季度以來,新鋼集團煉鐵事業部煉焦作業區220干熄焦率指標穩定在98%以上,成功突破長期卡在97.5%的“瓶頸”。在超額完成績效考核的同時,這0.5%的提升成為產線“王牌”指標,助力事業部榮獲新鋼集團精益產線品質類一等獎。
焦化干熄焦率指標,堪稱衡量焦化工序應用水平的核心標尺。自2024年底起,新鋼集團煉鐵事業部7米焦爐配套的220干熄焦產線便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困境:干熄率離98%的考核指標總差“臨門一腳”。這看似微不足道的0.5%差距,對高爐而言,干熄率不穩定意味著焦炭質量波動,后續生產如同踩在“蹺蹺板”上,難以平穩進行。對產線來說,提升過程中動不動就因“超行程”停機,排焦溫度還偶爾飆升,巡檢工們圍著設備忙得團團轉,心里卻始終懸著一塊石頭。
“一切以高爐為中心!”秉持著這一準則,以7米焦爐干熄焦班長龔劍為首的9人攻關小組迅速集結。龔劍帶著數據報表一頭扎進主控室,組員劉小柏天天泡在現場,就連中控工劉偉都將操作記錄翻得卷了邊。他們如同“偵探”一般,對問題抽絲剝繭:在2024年全年停機記錄中,“提升超行程”單次最長停機達98分鐘,“安全制動器故障”也占了82分鐘,再加上排焦溫度高的影響,兩大“元兇”逐漸浮出水面。
“光找出問題可不行,得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在確認“安全限位不足”、“調節棒磨損”、“料鐘磨損”三大核心癥結后,攻關小組的“解題方案”既硬核又暖心。
提升機是干熄焦產線的“大力士”,此前卻總因“看不清高度”而超行程停機。龔劍和劉小柏帶領團隊搞起“雙保險”:在提升塔上減速位增設一塊北側磁性感應塊,讓信號從“單打獨斗”變為“雙管齊下”;又在東西卷筒分別安裝過卷限位和重錘限位,這兩道防線直接與電源連鎖。如此一來,即便出現意外情況,提升機也能“急剎車”,杜絕了沖頂風險。
干熄爐底部的調節棒,被大家戲稱為“溫度調節器”。此前,由于長期受焦炭沖擊,E、F、H三點的調節棒磨損嚴重,焦炭流速加快時,排焦溫度便“失控”。劉小柏帶著巡檢工們鉆進設備底部,在悶熱的環境中更換調節棒,并反復調試位置。當儀表盤上T3、T4溫度緩緩降至合理范圍時,劉小柏笑著說:“這下不僅節省了充氮量,連設備都像喘勻了氣!”
還有裝焦用的料鐘,磨損后紅焦像“偏科生”一樣往一邊落,溫度不均的問題反復出現。主控劉偉和王香娣緊盯裝入裝置,趁著干熄焦定修檢修窗口,迅速更換料鐘,調試時連一絲縫隙都不放過。當第一爐紅焦均勻落入干熄爐,中控室里頓時響起了久違的歡呼聲。
目前,干熄焦率最高達到99%,更令人振奮的是,這0.5%的提升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每月多產的蒸汽能創造8萬多元的價值,水熄焦減少后,廠區的天空更藍了,高爐用著穩定的高質量焦炭,生產節奏再也沒掉過鏈子。
如今走進干熄焦生產線,提升機平穩運行,儀表盤上的數字跳動得格外令人安心。這群打“焦”道的漢子們常說:“精益不是喊口號,而是把每個細節摳到極致。”而這個“精益產線一等獎”的榮譽,正是對他們最好的褒獎。因為他們深知,每一個小數點的突破,都是對“以高爐為中心”的最好踐行。(萬新東 甘志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