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從“能耗大戶”轉型到“能效先鋒”、從“資源消耗”轉向“循環利用”、從“達標排放”邁入“近零碳排”、從“傳統制造”升級為“綠色服務”、從“傳統企業”蛻變成“花園式工廠”,中國鋼鐵行業積極倡導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產品,引導并協同下游用鋼產業綠色發展,讓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于整個產業鏈中,綠色鋼廠競相涌現,在實現綠色制造全產業鏈聯動和良性循環的同時,贏得了社會公眾的積極評價。
能源低碳化、資源高效化、生產潔凈化、產品綠色化、園區生態化……在鋼鐵行業的綠色轉型浪潮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標桿企業不斷涌現?!吨袊苯饒蟆肪x其中5家代表企業,以轉盤形式帶您云游鋼廠。
Abstract
The five companies featured here are standouts in China's steel industry's green transformation. Using a turntable, we invite you to explore these steel plants through words and images.
張宣科技
以能源低碳化逐“綠”前行
王楊

圖為張宣科技氫冶金豎爐遠景。(李廣明 攝)
步入位于河北省張家口的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廠區,人們對鋼鐵工廠的刻板認知一定會被顛覆:以“冶煉過程碳近零、能量來源碳近零、原料生產碳近零”為指導,該公司的綠電綠氫能源項目遍地開花,降碳足跡清晰可見。
加速布局,構建“綠電—綠氫”生態鏈。近日,張宣科技東區物流園3.8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預計每年可發電約466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587噸。
這個項目是張宣科技打造全球領先綠氫綠能耦合冶金示范的縮影。在其不遠處的煙筒山光伏發電項目現場,光伏布置區域正緊張地進行著施工,昔日廢棄的礦山如今變得熱火朝天。張宣科技錨定60兆瓦峰值光伏發電并網目標,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建成后年可生產約8000萬千瓦時的清潔綠電,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6萬噸。據了解,張宣科技目前已建成投用多個光伏發電項目,2025年計劃自發綠電量達到3000萬千瓦時,預計網購綠電4.2億千瓦時,綠電交易量占外購電總量的42%。
同時,張宣科技還發揮能源管理中心平臺的優勢,優化燃氣、蒸汽等能源介質供給,進一步降低噸材電耗;動態調整干熄焦余熱發電系統技術參數,力爭年發電量達到12276萬千瓦時。
接下來,張宣科技將繼續以綠色能源為核心,加速推進氫能耦合技術研發與應用,計劃將今年內建成的200標準立方米每小時綠電制氫項目所產的綠氫全部注入氫冶金豎爐用于生產,加速構建“綠電—綠氫”一體化能源生態鏈。
發揮優勢,以氫冶金打造“低碳樣本”。張宣科技的“綠”深刻融入其產業血脈中。在該公司的氫冶金生產現場,120米高的氫基豎爐巍然矗立,周圍一個個銀白色的反應罐與密布的閥門、儀表渾然一體。
氫冶金生產是以清潔能源氫氣為燃料和還原劑,與球團在高溫下發生還原反應得到金屬鐵,使煉鐵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與同等規模的傳統碳冶煉工藝相比,張宣科技的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項目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萬噸。
張宣科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發揮“氫基豎爐——近零碳排電弧爐”新型短流程工藝技術優勢,從源頭挖掘降碳潛力,在氫基直接還原工廠中引入整套的CCUS(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裝置,并進一步降低噸DRI(直接還原鐵)產品約15%的直接碳排放。該公司同步開展的“鋼鐵煙氣微生物固碳產蛋白試驗研究”項目,在促進非鐵元素多樣化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在前沿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中,張宣科技正以脫胎換骨的姿態加速向近零碳工廠沖刺,努力為鋼鐵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低碳樣本”。
山鋼日照
向海圖強的資源高效化實踐樣本
陳宏 杜憲偉

圖為山鋼集團日照公司鳥瞰圖。(李建輝 攝)
在黃海之濱,山鋼集團日照公司以近10年堅守書寫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答卷。這座年產千萬噸的濱海鋼城,通過構建“減量—回用—再生”三級管理體系,實現固廢綜合利用率100%、廢水回用率100%、鐵金屬回收率行業領先的系統性突破,成為鋼鐵行業資源高效利用的標桿典范。
固廢涅槃,從“鋼鐵垃圾”到“綠色寶藏”。“固廢不出廠不是標語,而是可觸摸的現實。”山鋼日照能源環保部部長聶延忠表示,該公司擁有一套智慧化固廢治理體系,其首創的“即產即清”模式,以危廢智能稱重終端實現了每公斤危廢都可追溯。
在鋼渣處理環節,山鋼日照的“輥壓破碎+罐式熱燜”技術使鋼渣粉化率提升至98%,2024年鋼渣產生量從140千克/噸鋼降至120千克/噸鋼;熱軋工序采用新型連鑄連軋技術,切損率由0.46%降至0.37%,年回收氧化鐵皮等含鐵塵泥超22萬噸。作為區域領軍鋼企,山鋼日照積極創建“無廢工廠”,通過全流程減廢提效、資源循環再利用和產業協同創新,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豐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傳統制造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有力例證。
滴水成金,智慧水務構建水生態閉環。面對山東日照水資源短缺的現實,山鋼日照打造出由27塊LCD(液晶顯示)屏組成的智慧水務“最強大腦”,集成8萬個數據節點,實現“分鐘級”精細調控。該公司的管道巡檢機器人與無人機組成的“特種戰隊”,讓110公里地下管網實現“零泄漏”。
此外,山鋼日照還積極踐行國企擔當,以“向海淘金人”開辟節水新路徑,2萬立方米/天產能的海水淡化項目宛如一座藍色水廠,通過先進的膜處理技術,將黃海之水轉化為工業生產的血液。該項目每年能為城市節約300萬噸淡水,淡化污泥經壓濾后“零廢還?!?。通過60余道工序將廢水凈化為純水回爐,山鋼日照的噸鋼新水消耗持續領跑行業,全廠廢水回用率100%,相當于年循環利用一個西湖水量。
智鏈共生,數字引擎驅動循環生態。山鋼日照利用燒結智能配料系統,動態優化鐵礦石配比降低原料消耗5%,使焦化、高爐等重點工序能耗達標桿率持續保持在100%。該公司在煉鋼環節,采用智能模型預判廢油產生節點,讓危廢處置成本直降30%,被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認定為“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企業”。
山鋼日照的轉爐協同處置技術能夠年消納百萬噸級社會廢鋼,鋼渣經輥壓破碎后,還可作為市政路基材料,書寫重工業與城市生態共生的新范式。
綠色地標,從制造基地到生態典范。近年來,山鋼日照在環保上的投資已達94億元,先后斬獲“長流程鋼鐵行業環保績效A級企業”“國家級綠色工廠”“鋼鐵行業綠色發展標桿企業”等榮譽稱號,成為坐擁1.8公里天然海岸線的鋼鐵文旅地標。
在這座被227萬平方米生態綠廊環繞的沿海鋼鐵基地內,種植了15萬株喬木、50萬株灌木,吸引了20多種候鳥棲息。山鋼日照通過建設“鋼鐵植物園”,實現了從生產制造基地向綠色地標的轉變。作為環??冃級企業,該公司將持續探索工業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模式。
包鋼股份
產品綠色化的生產管理實踐
黃雪盈

圖為包鋼股份智能機器人正在為鋅鋁鎂新產品貼標。 (包鋼新聞中心 供圖)
隨著全球對低碳發展目標的持續推進,國際市場對綠色環保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長。2025年,在全球碳減排浪潮與歐美綠色貿易壁壘的雙重驅動下,包鋼股份積極布局“綠鋼”產品市場,在新產品生產管理實踐與優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優質精品鋼+系列稀土鋼”,在重點領域發力。包鋼股份錨定戰略轉型,在稀土鋼新材料與鋅鋁鎂鍍層鋼板等新產品領域發力。
包鋼股份推行以市場需求為中心的綠色生產供應管理方式,形成“以銷定產”模式,結合LCA(生命周期評價)理念,將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融入戰略決策與生產經營。為確保實踐成效,包鋼股份從理論依據出發,以精益思想和生產制約理論為指導,依托自動化與準時化,找出制約生產的環節,診斷識別瓶頸并精準施策,建立起了一套能夠高效反應市場需求的產品生產管理模型。
“試點先行”,嚴謹流程、創新方法。包鋼股份在新產品開發上采取“試點先行”的策略,以稀土鋼冷軋板材廠鍍鋅產線為試點,分階段推進鋅鋁鎂新產品生產管理優化,并結合國內市場與其他先進企業的生產經驗,以熱鍍鋅鋁鎂鍍層產品為目標,赴國內先進鋼鐵企業考察學習,同時評估自身生產能力,聚焦熱鍍鋅鋁鎂產品改造產線,僅用2個月便完成改造并成功試制出產品。
通過分析生產環節瓶頸工序,包鋼股份制訂出了詳細的計劃,精準找出爐區氣氛控制等影響因素,逐個攻克難題,不斷調整生產參數,成功優化生產,產品性能得以大幅提升。
這些努力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包鋼股份的“綠鋼”產品已連續多年通過美國SCS翠鳥認證,并在市場上備受青睞,已廣泛應用于家電、3C(計算機類、通信類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等領域,收獲了客戶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贊譽。包鋼鋅鋁鎂產品首次投放市場即取得佳績,銷量遠超計劃,盈利可觀,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同時,包鋼股份的生產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產品合格率顯著提高,產品結構得以優化。在積極拓展市場的過程中,包鋼股份加強與周邊地區光伏項目及能源企業的合作,成功入圍多家光伏企業“白名單”,打通多渠道銷售,“包鋼”品牌更加響亮。
在復雜市場環境中,包鋼股份憑借對綠色生產的深刻研判,以及在綠色新產品生產管理上的實踐與優化,在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還為行業樹立了綠色轉型的標桿。
本鋼
以生產潔凈化描繪綠色轉型新圖景
記者 高曉曦

圖為鞍鋼集團本鋼廠區。 (本鋼 供圖)
作為東北地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近年來,鞍鋼集團本鋼以生產潔凈化為目標,通過超低排放改造、末端治理技術升級、清潔運輸體系構建等多維度舉措,逐步實現從“黑粗重”到“綠精美”的蛻變。
超低排放改造,啃下全流程改造“硬骨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本鋼自2019年起,以“整體推進、分類實施”為原則,累計投入123.7億元實施252項改造項目,目前共重點完成13座焦爐、6臺燒結機及發電鍋爐的脫硫脫硝,高爐熱風爐及軋鋼加熱爐的脫硫,3個煉鋼區域的三次除塵系統建設,以及高爐出鐵場、焦化加煤推焦干熄焦等除塵改造,給生產設備裝上了“空氣過濾器”。目前,本鋼已投運的環保設施持續穩定運行,2024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排放量同比2021年分別下降55%、47%、27%。
除了生產環節上的改造,本鋼還對整體環境進行了提升。本鋼完成了板材公司、北營公司、礦業公司的3A級花園工廠建設,廠區環境優美,空氣質量明顯提升,環境效益顯著。
清潔運輸,鐵路+新能源構建“綠色動脈”。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和政策的推動,本鋼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融入企業綠色發展的各個環節,把清潔運輸作為企業實現綠色轉型的關鍵一環。
近年來,本鋼全力以鐵路+新能源構建“綠色動脈”。本鋼板材公司引進國六汽車4100余輛、電動重卡97輛,逐步淘汰不符合超低排放要求的老舊車輛及非道路移動機械,在主要運輸路線上布局換電站、充電樁、加氫站等設施,拓寬新能源汽車服務應用場景。本鋼北營公司聚焦清潔運輸的難點和癥結,進一步優化進出廠大宗物料及產品運輸結構,充分挖掘現有管道和鐵路運輸能力,進出廠大宗物料和產品的汽車運輸車輛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目前,該公司已建立大宗物料及產品的運輸臺賬,安裝的門禁和視頻監控系統,具備自動識別車牌號并記錄車輛排放標準等信息的功能。
去年1月份,東北三省首座光、儲、充結合重卡換電站——遼寧本溪橋北一號換電站在本鋼投運,開啟了新能源重卡換電的全新賽道,標志著本鋼在清潔運輸和綠色物流體系建設上邁出了全新步伐。
環境管理,從達標排放到標桿領跑。為確保環保工作穩步推進,本鋼高起點謀劃,不斷創新環境管理機制,強化監管責任,建立了完善的分級責任,下發了《本鋼超低排放改造及重點環保任務專項監督工作方案》。
在改造硬件的基礎上,本鋼同步推進環保管理“軟升級”。該公司通過建立能源管控中心、環保智慧管控平臺等數字化系統,實現污染物排放實時監控,目前已完成8000多個無組織排放源、100多個空氣微站及視頻信號的采集接入,以及超低排放有組織、無組織現場評估監測,形成了超低排放改造評估監測總報告、超低排放改造評估監測工作總結。
從煙囪林立的傳統鋼廠到花園式工廠,本鋼的環保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綠色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推進,本鋼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體系認證為保障的清潔生產模式,將描繪出綠色轉型的新圖景。
龍鋼
園區生態化書寫出的鋼城詩篇
白崇高

圖為陜鋼集團龍鋼公司5#高爐遠景。(徐顥軒 攝)
近年來,陜鋼集團龍鋼公司以“工業+文旅+文化”的融合創新,將“傻大黑粗”的鋼鐵基地蝶變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在鋼與綠的交響中,書寫出花園式工廠與城市共生共榮的新篇章。
鋼鐵叢林,生長出綠色長廊。沿著龍鋼展覽館的連廊漫步,左手邊是鐵礦石淬煉出的鋼鐵傳奇,右手邊是四季常青的景觀綠帶。這條綠化長廊,如同一條翡翠項鏈,將龍鋼的生產區與生活區銜接。近年來,龍鋼在廠區內大力推進綠化改造,煉鋼高爐周邊綠意盎然,軋鋼車間外樹木成林,工業生產區域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相融,讓每一條生產線都成為被綠植環繞的生態走廊。
如今的龍鋼廠區,污水經過處理后變成的循環水滋養著睡蓮池,廢氣凈化塔旁綻放著叢叢月季,昔日的廢料堆場變身為工業主題公園。這種“車間連著花園,煙囪望著綠地”的獨特景致,讓人耳目一新。當游客沿著長廊散步至該景區入口,可親眼目睹工業的厚重與自然的清新在這里無縫交融。
城市客廳,生產現場的華麗轉身。在龍鋼展覽館里,鋼鐵元素與鮮活的綠蘿共居一室;在龍鋼煉鋼爐前操作室里,游客既能目睹鋼水奔流的壯觀,又能欣賞到生機勃勃之美。這種“硬核工業+柔性生態”的反差,正是龍鋼獻給韓城這座城市的禮物,昔日封閉的廠區目前已成為師生研學、企業團建的城市會客廳。
在花園式工廠建設的過程中,龍鋼積極借鑒其他企業的成功經驗,立足自身實際,提出綠化方案,分春、秋兩季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對重點區域及主干線,引進專業隊伍進行重點綠化提升建設,景區精心設計的鋼鐵綠道,將軋鋼板帶、煉鋼轉爐、煉鐵高爐等工業地標串聯成線,并在沿途設置了休憩驛站、科普展板、花卉景觀。
形象重塑,得到社會各界肯定。“以前姑娘們一聽是鋼廠的,都不愿見面;現在穿工裝逛市區,時不時會有人問是不是景區工作人員?!痹邶堜撀毠さ恼{侃里,藏著企業形象的徹底重塑。通過打通與司馬遷圖書館的通借通還系統,龍鋼建設完成職工藝術中心與咖啡書屋,主動嵌入城市肌理,成為文化與生態的節點。
如今的龍門鋼鐵景區,既是展示綠色冶煉的工業課堂,又是市民休閑的城市公園。企業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肯定。
這座會呼吸的花園式工廠,用自身的蛻變證明著重工業與生態文明是可以和諧共生的。在這里,每一片綠葉都在講述轉型的勇氣,每一朵鮮花都在綻放融合的智慧——這不僅是龍鋼的新生,還是其他工業城市駛向未來的綠色航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