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李江梅 報道

圖為羅元東
“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絕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鋼鐵行業的基因再造。”8月7日,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數智驅動”論壇上,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羅元東向與會者們分享了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特鋼領域應用的獨特實踐。
羅元東介紹,中信泰富特鋼主要從四大維度開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一是推動破解高端化產品開發瓶頸。中信泰富特鋼依托全流程智能工廠建設,實現從研發到交付的數字化貫通。例如,借助AI質量預測模型,使產品缺陷率降低45%;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將高端軸承鋼研發周期縮短30%。
“數智技術在產品研發環節的成功應用,顯著提升了中信泰富特鋼在航空航天、新能源裝備等高端領域的定制化服務能力,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也得到了大幅提高。”羅元東說道。
二是驅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據他介紹,中信泰富特鋼“燈塔工廠”的全新數字化生產模式改變了以往點對點的節能降耗模式,通過行業能源流數字化實現煤氣、蒸汽動態平衡,使水、電、風、氣各環節設備可以在高負荷和空負荷狀態下自動切換,大幅降低各環節的能量消耗,使噸鋼能耗下降15%~20%、耗水量降低30%。
“我們對產品生產周期數據管理的顆粒度變得更加精細,現在可以做到按秒計算每件產品從原料到產成品的時間,在大幅縮短生產周期的同時大幅壓減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羅元東在交流時說道。
除此之外,在助力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中信泰富特鋼還構建起了可測量、可交易的可視化碳足跡平臺,同時正在加速氫冶金仿真、智能電爐等工藝低碳化技術落地。
三是激活全流程智能制造。“作為特鋼企業,我們承載著下游客戶隨時變化的產品需求。”羅元東說道,在數字化、智能化工具的輔佐下,中信泰富特鋼實現了從單點自動化到全流程數字化的數智化轉型,企業的決策模式從經驗驅動轉向AI動態優化,使得生產節奏的匹配度更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和交付效率也顯著提高。
四是助力構建特鋼生態圈。中信泰富特鋼將借助數智化轉型縱向打通礦山—冶煉—深加工數據鏈,實現資源全局配置;橫向建立質量數據共享平臺,帶動中小供應商升級;同時跨界聯合汽車、裝備業共建數字研發中心,推動材料—設計—制造一體化創新,助力企業從“產品供應商”向“生態服務商”轉型。
羅元東表示,面對行業客戶對產品定制化、質量穩定性、快響應快交付的迫切需求,以及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政策要求,中信泰富特鋼持續加大數智化項目投入,以興澄特鋼為試點建設“燈塔工廠”, 建立了以用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智能制造體系:在縱向上貫通鐵、鋼、軋生產全流程,打造智能化示范產線;在橫向上覆蓋研發、質量、能源等全領域,構建起高效、智慧、低碳的全新制造服務模式。
目前,中信泰富特鋼集團已將興澄特鋼“燈塔工廠”的實踐經驗高效復制推廣至旗下企業。該“燈塔工廠”也成為行業“打卡點”,不斷向地區重點制造業、鋼鐵行業及產業鏈下游企業分享經驗,推動產業共同提升。
交流最后,羅元東指出,“燈塔工廠”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人機關系,更打破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在鋼鐵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人才匹配至關重要。企業對既懂數字化、又懂冶金專業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冶金行業人才的重塑,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鋼鐵行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面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