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近日,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確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鋼鐵超低排放改造,劃定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收官時間表”。
截至2025年9月2日,全國204家鋼鐵企業完成或部分完成改造及評估監測。其中,153家實現全流程改造,涉及粗鋼產能約6.33億噸;疊加部分完成改造及正在評審中的產能,已基本達成80%粗鋼產能全流程超低排放目標,為年底收官筑牢基礎。
電爐煉鋼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提速。自7月份鋼協電爐鋼分會召開電爐鋼企業研討會后,行業改造熱情提升。截至9月2日,45家有電爐企業的74座電爐(含AOD爐)完成公示,涉及粗鋼產能約4256.5萬噸。其中,30家企業(27家短流程)的52座電爐(含AOD爐)實現全流程改造,涉及產能3157.5萬噸,占電爐鋼公示總產能的74.2%。
然而,部分企業改造仍然滯后,癥結有二:一是今年部分建筑鋼材生產企業主動降產,電爐鋼產量下滑,企業開工率和產能利用率處于“雙低位”,難以滿足連續3個月清潔運輸的評估階段要求;二是部分企業未進行產能置換或退城重建,裝備及環保設備設施老舊,疊加經營負擔,改造推進慢。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環保設備設施運行推高能耗。1月—7月份,鋼協會員企業噸鋼耗電量為505.84千瓦時(同比增長3.64%),凸顯超低排放與節能降碳協同推進的重要性。
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程進入攻堅沖刺期,筆者有如下建議:一是堅持政策的穩定性,不搞層層加碼。二是強化技術創新驅動,推廣廢鋼加工、電爐煙氣回收、余熱利用、直接軋制、軋鋼加熱爐節能等成熟技術,通過源頭治理降低運行成本,實現低碳與超低排放兼顧。三是優化結構調整路徑,對確難改造的企業,支持通過并購重組等實現轉型,在穩增長、保民生、增就業、促穩定的前提下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四是適時推出差異化政策,對于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業,給予生產要素的傾斜,既是對已完成改造企業的公平,又是對未完成改造企業的鞭策。
臨近收官,鋼鐵行業需平衡生態約束與產業韌性,以科學施策為全球鋼鐵綠色轉型提供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