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是由各類鋼材采用焊接、螺栓等緊固件連接而成的結構形式,是主要的建筑結構類型之一。與傳統鋼筋混凝土結構及砌體結構相比,鋼結構具有自重輕、強度高、抗震性能好、便于工業化生產、施工安裝工期短、可回收再利用等優點,屬于典型的節能環保型結構類型,廣泛應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鐵路公路橋梁、海洋石油平臺、市政建設、國防軍工建設等領域。
我國鋼結構產業規模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我國粗鋼產量為10.19億噸;鋼結構加工量為11200萬噸,同比增長10.45%,約占粗鋼產量的10.99%,占比首次突破10%,連續2年突破1億噸。從應用成果來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國家速滑館、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中國天眼)、深中通道等重大工程的建成,不僅代表了我國鋼結構的頂級水平和建設者的集體智慧,還體現了我國鋼結構相關建設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較完善的科研與教育系統、企業、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了較完整的技術體系鏈條,涵蓋產品制品、技術研發、標準規范、設計、施工、驗收、檢測鑒定、加固改造、拆除和資源再生利用整個鋼結構建筑產業鏈。
鋼結構建筑產業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鋼結構建筑產業主要面臨5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鋼結構加工量占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我國粗鋼產量自2020年達到10.65億噸的峰值以來,已連續4年下滑。與此同時,鋼結構加工量保持增長,推廣效果初步顯現,但鋼結構加工量占粗鋼產量的比重仍不高,2023年剛超過10%,與發達國家20%~30%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同時,我國鋼結構建筑面積占比僅為5%~7%,與發達國家30%~40%的比例差距較大,在學校、醫院、高層住宅等重點建筑和市政公路橋梁等重要基礎設施中的占比更是不足1%。
二是鋼結構行業供需矛盾問題仍明顯。目前,我國一些鋼鐵企業之間無序競爭嚴重,導致行業利潤率偏低。同時,工程項目甲方時常利用壓價、欠款等方式對鋼材供應商造成較大壓力,導致鋼鐵企業和貿易商對鋼結構企業“愛恨交加”。此外,鋼鐵企業和鋼結構企業在技術上的互動不足,鋼材產品(尤其是型材產品)供給與實際工程需求不匹配,性能指標及配套技術難以滿足工程需要,難以適應“多規格、小批量”的訂單需求,產品性能提升與成本控制存在矛盾。鋼結構企業在標準化生產方面要與鋼鐵企業和鋼鐵流通企業共同進步,合理利用產業鏈資源,助力鋼結構行業降本增效。
三是高性能與高效能鋼材利用率低。目前,我國鋼結構建筑大部分仍使用低強度鋼板來進行焊接,裝備自動化水平低,屬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效率低、成本高。鋼板用量占全部鋼材品種的60%以上,熱軋型鋼占全部鋼材品種的比重不足20%。而發達國家鋼結構用鋼基本使用軋制型鋼、高強鋼等高效鋼材,型鋼和高強鋼的應用比重在50%以上。此外,我國80%的鋼結構用鋼屬于Q235和Q355等級,強度低,而發達國家鋼結構用鋼普遍采用Q390以上的高強鋼材。
四是鋼結構從業人員和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相較傳統混凝土建筑,鋼結構建筑設計難度較大,設計工作量也有所增加。而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設計院沒有專業化的鋼結構設計人員。據不完全估算,有經驗的鋼結構設計人員占設計人員的比例不足5%,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大多數結構設計師對鋼結構不熟悉,通常傾向于沿用成熟、熟悉或設計效率更高的混凝土技術,導致鋼結構建筑在設計源頭上就遭到排斥和屏蔽。同時,監理單位及政府質量監管部門缺乏熟悉鋼結構建造專業的監督人才。鋼結構加工廠需要大量技術熟練的焊工,工地安裝現場需要熟練的安裝工,而在目前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勞動力市場,鋼結構人才顯得更加缺乏。
五是長期制約鋼結構企業發展的難點尚未解決。長期以來,社會對鋼結構全壽命周期成本及鋼鐵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儲備的認識不足,且鋼結構一次性建造成本較混凝土結構偏高,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鋼結構標準化水平不高,產業化效益尚未形成;其次,鋼鐵企業與鋼結構研發、設計、制造、施工、運營維護等全產業鏈協同不足;再次,由于鋼結構工程是總承包的分包,鋼結構加工企業處于弱勢地位,工程需要墊資,造成鋼結構加工企業資金投入多、回籠慢,生存面臨較大困難;最后,鋼結構加工制造按13%稅率征稅,相較混凝土結構現場施工按9%稅率征稅的稅費成本更高。
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的目標
總體來看,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要立足于制造業、建筑業深度融合,以鋼結構建筑特別是鋼結構住宅加快發展為方向,以推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為主線,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和“好房子”建設需要,牢固樹立高性能高效能鋼材、一體化設計、標準化構件、工業化生產、裝配化施工、集成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的發展理念,進一步化解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難點,進一步營造全產業鏈溝通交流合作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加快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住房的新期待做出積極貢獻。
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要堅持5個基本原則:一是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二是堅持全鏈建設、協同協作,三是堅持創新驅動、標準引領,四是堅持節能環保、綠色發展,五是堅持因地制宜、試點示范。
從發展目標來看,到2030年底,全國鋼結構用量達到1.5億噸左右,占全國粗鋼產量比例達到15%以上,鋼結構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在新開工住宅建設中,鋼結構應用比例達到10%左右;鋼結構型材采用比例達到30%以上,強度級別以“Q355+Q390”為主,推廣應用高強鋼、耐火鋼和耐候鋼等高性能鋼材和高效鋼材;鋼結構制造關鍵工序數控化率不低于70%,全行業全員人均勞動生產率不低于180噸/年;推動鋼結構綠色低碳發展,鋼結構設計、施工、檢測、監測、智能建造等工程技術水平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鋼結構技術標準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鋼結構骨干技術標準制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展望2035年,我國鋼結構建筑應用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鋼結構用量達到每年2億噸以上,占粗鋼產量的25%以上,鋼結構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逐步達到40%,其中鋼結構住宅占比達到35%,鋼結構橋梁占比達到25%,基本實現鋼結構智能建造;鋼結構建筑體系更趨完善,獲得社會普遍認可,鋼結構工程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真正實現鋼結構強國的戰略目標。
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的重點任務
“十五五”期間,我國鋼結構建筑領域將開展以下重點任務:
一是明確推廣應用重點。新建學校、幼兒園、醫院、抗震設防烈度在8度及以上的新建高層建筑,以及由政府(或國資平臺企業)投資的新建公共建筑(特別是辦公樓、文體場館等)應采用鋼結構,其他公共建筑原則上采用鋼結構。按照“好房子”建造要求,鼓勵新建居住類建筑采用鋼結構建造方式,打造一批高品質、受消費者喜愛的鋼結構住宅項目。鼓勵在城市更新、美麗村鎮建設、危房改造、災后重建、易地搬遷安置、旅游度假、園林景觀和仿古建筑等建設項目中,提高鋼結構應用比例。
二是加快高性能高效能鋼材研發應用。以需求為導向,加快研發適合鋼結構建筑的耐候鋼、耐火鋼、高強鋼、不銹鋼等高性能鋼材和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一攬子解決方案。鋼鐵企業應加強與用戶對接,提升鋼結構建筑用鋼熱軋成型定制化能力。
三是完善部品部件和配套體系。鼓勵建立鋼結構建筑標準化構件、部品部件庫,引導產能合理布局、集聚建設,打造鋼結構建筑產業基地。研發適合鋼結構建筑的全螺栓連接體系、圍護體系、幕墻工程、樓屋蓋體系、鋼結構防火和防腐體系,進一步提升鋼結構住宅的品質和舒適度。
四是創新鋼結構建筑設計。推廣鋼結構建筑標準化、模數化、一體化設計方式,推行建筑、結構、設備、管線、裝修等多專業一體化集成設計,提高建筑領域各專業協同設計能力。以學校、醫院、辦公樓、酒店、住宅等為重點,推廣標準化設計。
五是提升裝配施工和全裝修水平。引導企業研發應用與鋼結構施工相適應的技術、設備和機具,提高構件、部品部件與配套體系之間的裝配施工連接質量和建筑安全性能。實行鋼結構建筑裝飾裝修與主體結構、機電設備協同施工。積極發展裝配化裝修,推廣管線分離、一體化裝修技術。
六是推進節能綠色低碳建設。推動鋼結構建筑實施節能、綠色設計,制定、修訂相關標準,加強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研究鋼結構建筑碳排放計量和核算方法,研究建立覆蓋鋼結構建筑全產業鏈低碳標準及評價體系,促進鋼構件、部品部件、施工建造、裝配裝修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向綠色低碳轉型。
七是強化科技引領。統籌考慮主體結構、圍護結構、內隔墻、裝修和設備管線等,發展適宜的材料、工藝、技術和部品部件,建立鋼結構建筑關鍵技術和配套產品評估機制,編制鋼結構建筑技術體系應用指南、鋼結構建筑技術和產品評估推廣目錄。鼓勵鋼結構供需對接和聯合攻關,搭建覆蓋全產業鏈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
八是完善標準體系和設計規范。健全完善鋼結構建筑構件、部品部件產品質量標準、鋼結構建筑內裝修技術標準和計價依據。研究制定鋼結構建筑標準化設計指南(審查要點)、適用技術推廣項目和目錄。完善相關評價標準,建立關鍵技術和配套產品評估機制。積極推動鋼結構建筑相關標準與鋼材產品標準協調統一,促進鋼材產品規模化生產。
九是加快發展智能建造。以鋼結構建筑工業化為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創新突破相關核心技術,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力度,形成涵蓋科研、材料、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維護、改造回收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效益和品質。
十是創新工程組織模式。鼓勵鋼結構建筑釆用工程總承包、建筑師負責制、全過程咨詢等新型工程組織管理模式或EPC(設計、采購、施工)承包模式,進行試點示范,成熟后推廣,對工程質量、安全、進度、造價等進行統籌管理。
十一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健全鋼結構建筑全產業鏈復合型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積極培養鋼結構建筑各領域人才;將鋼結構建筑相關知識納入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范圍,健全鋼結構建筑工人崗位技能培訓制度。共建鋼結構建筑產業學院、人才實操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基地等。
十二是健全工程質量監管體系。健全鋼結構建筑全過程質量安全保證體系,推行質量管理標準化,建立構件生產企業備案、質量飛行檢查等監管機制,推行建設、監理企業駐廠監造,嚴格項目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研發適用鋼結構建筑工程的監測檢測技術,以科技創新賦能工程質量提升,建立全過程工程質量追溯機制。
十三是加強產業鏈協同。以標準化為方向,鼓勵有條件的鋼結構建筑相關企業向上下游延伸發展。著力培育發展鋼構件、部品部件、裝備制造、綠色建材、裝飾裝修等鋼結構建筑配套產業的優勢企業或產業集群,加強鋼結構建筑產業鏈相關企業的溝通、交流和合作,搭建全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
十四是高質量開放合作。積極構建鋼結構建筑領域合作交流機制,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渠道,深入參與全球人居環境治理。積極融入全球鋼結構建筑產業鏈,建立海外供應鏈、營銷網絡和研發中心,構筑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全球化鋼結構建筑產業生態圈,積極推進工程建設領域職業資格國際互認、工程建設標準的國際化對接與融合。
亟待相關政策措施加以支持
未來,鋼結構建筑發展仍需要相關政策措施進一步支持。
一是加大產業政策扶持力度。將鋼結構建筑項目納入工程審批綠色通道,研究制定項目立項、審批、管理等環節明確的鼓勵性措施,建議許可建設單位通過招標形式發包鋼結構工程給鋼結構企業。優化鋼結構工程款支付模式,建立工程建設資金良性循環機制,有效解決施工單位大量墊資的問題。
二是加強財稅政策支持。研究出臺財政扶持政策用于支持鋼結構建筑項目和產業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現有的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作用,對符合支持條件且具有示范意義的鋼結構建筑研發攻關項目、鋼結構加工智能化改造項目,按照有關規定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三是強化金融支持。對鋼結構建筑及相關部品部件生產基地、企業、項目給予綜合金融支持,降低貸款門檻,納入綠色金融、綠色債券重點支持范圍。支持鋼結構建筑企業通過上市或發行債券融資,引入商業房貸和商業保險服務。支持鋼結構建筑以商業房貸模式向銀行申請貸款,相關建設單位可為建設房屋的主體結構和裝修工程質量購買商業保險服務。
四是做好宣傳推廣。通過新聞報道、項目觀摩、會議交流、展覽展示等多種方式,宣傳鋼結構建筑特別是鋼結構住宅的基本知識、主要特點、取得進展和社會經濟效益,提高社會認知度和美譽度,營造各方共同關注、支持鋼結構建筑發展的良好氛圍,促進鋼結構建筑全產業鏈協同協作、持續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