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姜維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沖擊國際經貿秩序,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礦產資源供應鏈在外部博弈中往往首當其沖。優化構建公平合理、穩定健康、協作共贏的鐵礦石供應鏈生態體系,既關乎鋼鐵行業,也關系到供應鏈產業鏈各方長遠利益。”在11月6日舉行的第三屆礦產資源供應鏈可持續生態開發者大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致辭時指出。
會上,姜維梳理了鋼協與中國礦產共同主辦兩屆礦產資源供應鏈可持續生態開發者大會取得的成果,介紹了鋼鐵行業運行形勢,并就礦產資源供應鏈韌性安全和創新發展提出建議。
他表示,過去兩年,在進博會期間,鋼協和中國礦產一道,已成功主辦了兩屆礦產資源供應鏈可持續生態開發者大會,為礦產資源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共商共謀可持續發展搭建交流平臺,提出“和合共生、責任共擔、創新共贏、開放共享”的倡議,共同促進安全、高效、共贏、可持續的礦產資源供應鏈生態建設。“目前,該項倡議得到了產業鏈供應鏈伙伴的支持和響應,新的合作模式應運而生,新的踐行成效逐漸顯現。”他說。
姜維肯定了今年前三季度鋼鐵行業自律運行的成績。他表示,鋼鐵行業積極應對強供給、弱需求的挑戰和外部多重不確定風險,“控總量、優供給、促轉型、增效益”,通過加強行業自律,堅持“三定三不要”,粗鋼產量穩中有降、經濟效益明顯改善。“今年前三季度,鋼協統計重點會員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9倍,實現近4年同期最高水平。但也要看到,鋼鐵行業平穩運行、效益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和高質量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他強調。
近年來,鋼鐵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實現超低排放、節能降碳,同時,企業在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低碳技術進步等方面都需要資金投入,需要行業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但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行業銷售利潤率長期處于盈虧平衡點,長此以往不足以支撐高質量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投入,也必將影響鋼鐵上下游產業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礦產資源供應鏈產業鏈各方更應加強溝通、從長計議、保持定力,把握有利機遇和條件,以合作共贏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姜維聚焦此次大會“韌性重塑·礦鏈革新”的主題,就礦產資源供應鏈韌性安全和創新發展提出4點建議。
一是加強戰略合作,構建“多元+調劑”的上游韌性資源網。推動鋼鐵企業與全球主要礦企建立穩定共贏合作,鼓勵通過聯合投資、參股持股等方式,強化海外權益礦布局。積極開拓西非、中亞等新興資源帶,構建多元化的供應來源。繼續穩固國產礦開發,以備應對地緣政治與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多措并舉從源頭筑牢資源安全保障基石。
二是創新物流模式,打造“智慧+綠色”的中游協同運輸鏈。協同港口、航運與鐵礦石進口企業,共建鐵礦石供應鏈數字孿生平臺,實現從起運港到目的港的全流程信息共享應用,持續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力發展大型、綠色、高效的礦石運輸船隊,并探索“散改集”等新型物流模式,提升運輸靈活性與抗風險能力。加強關鍵航線的安全保障建設,確保國際物流大動脈的有效暢通。
三是推動工藝革命,激活“融合+升級”的下游創新應用場。礦山企業、鋼鐵企業加強協同研發,共同應對人類氣候課題,支持氫冶金、DRI等前沿低碳技術的研發與規模化應用,實現鐵礦石原料的綠色低碳升級。通過工藝創新,有效提高冶煉對原料結構的適應性,實現生產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高質量。
四是共建創新生態,培育“數據+金融”的全鏈共生支撐體系。聯合上下游企業及金融機構等,構建行業級數據平臺,匯聚開采、航運、生產、消費、庫存等數據信息,利用AI等新型數字化工具,精準預測供需,防范系統風險。創新優化金融產品,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靈活的避險工具和融資支持,賦能全鏈條更高質量發展。
“我們相信,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超大規模市場、完整產業體系等優勢將更加彰顯,在產業鏈韌性塑造和革新發展之路上,中國礦產大有可為,產業鏈上的各伙伴企業大有可為!鋼鐵協會將繼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為礦產資源供應鏈可持續發展貢獻協會力量。”姜維最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