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西部鋼鐵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關鍵在于如何把握政策紅利,發揮區域優勢,深入對接市場,突破發展瓶頸。”10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李毅仁在2025西部鋼鐵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指出。
一直以來,西北地區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能源戰略基地與“一帶一路”核心樞紐,具備不可替代的發展優勢,近幾年也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如“十四五”期間,甘肅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4個千億臺階。那么,身處其中的西部鋼企發展得如何?面臨哪些發展機遇與挑戰?會議進行了深度研討。
現狀——
近10年西北區域鋼鐵工業仍快速增長
“近10年來,西北區域鋼鐵工業快速增長,但青海鋼鐵業發展相對緩慢,陜西省開啟減量發展模式。”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表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2024年,西北五省(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鋼材產量呈現“先增后穩”趨勢:2015 年總產量3889.1萬噸,2021年達到峰值5409.96萬噸,2024年回落至4858萬噸,整體符合國家鋼鐵產業“去產能、優結構”的導向。

分省份看,新疆、陜西為核心產區,2024年鋼材產量分別達1428.7萬噸、1514.3萬噸;甘肅產量穩步增長,2024年達1236.8萬噸,酒鋼作為甘肅鋼鐵龍頭企業,貢獻全省主要產能。
西北地區主要用鋼行業集中在基建、能源、化工等行業。其中,建筑鋼材占比較高(接近2/3),每年凈流出約300萬噸;熱軋板卷、中厚板產能不足(西北地區僅酒鋼、八鋼具備熱軋板卷生產能力),每年凈流入分別為315萬噸、166萬噸。
“建材占比高意味著產品高度依賴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抗周期波動能力弱。”冶金貿促會副秘書長(主持工作)蘇步新闡釋道。
王國清以新疆地區為例補充道:“目前新疆的粗鋼消費量在1300萬噸/年~1400萬噸/年,而粗鋼產量在1200萬噸/年~1300萬噸/年,并不是產能不足,而是結構性產能不足,更多的高端鋼材依靠外來輸入。”
據介紹,新疆地區建筑鋼材生產占據主導,比例將近70%,八大鋼廠中,均有建筑鋼材產線。八鋼產品結構相對完善,產品覆蓋棒材、線材、優鋼、型鋼、熱軋、冷軋、彩涂板、鍍鋅板、中厚板等品種;其他僅有和鋼鋼鐵、昆玉鋼鐵、首鋼伊犁鋼鐵有帶鋼產線,新安特鋼有型材產線,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鋼材出口數量低,國際競爭力弱,2024年我國出口中亞五國鋼材124萬噸,而新疆出口全球的鋼材數量也僅14萬噸。
特點——
發展機遇大于挑戰
“近年來,依托豐富的資源能源稟賦和廣闊的潛在市場,西部鋼鐵產業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產業集中度穩步提升,特色產品體系初步形成,然而其發展同樣也面臨深層次問題。”李毅仁指出。
與會嘉賓認為,西部鋼鐵產業發展的核心痛點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產品結構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區域內60%~70%鋼材為螺紋鋼、線材等普通建筑鋼材,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如特種不銹鋼、高端汽車板)自給率不足,嚴重依賴外部輸入。同時,西部鋼鐵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僅1.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產品升級換代緩慢。
二是區位劣勢明顯,物流成本高。西部鋼鐵企業資源和產品“兩頭在外”,成本高企,部分西部鋼鐵企業進口鐵礦石從東部港口運入,產品再運往中東部主要消費市場,平均噸鋼物流成本比沿海企業高出約150-300元,嚴重削弱市場競爭力。
三是綠色轉型成本高昂,創新能力薄弱。鋼鐵企業為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噸鋼環保設施改造投資約500元,運營成本增加約200元/噸鋼。長流程煉鋼的噸鋼綜合能耗仍處于500-600千克標準煤的高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降碳任務極其艱巨。同時,相較于東部人才聚集區,西部企業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處于明顯劣勢,制約了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
四是鐵料資源爭奪加劇,供需矛盾日趨嚴峻。西北地區企業深居內陸,受運輸成本限制,主要使用自有礦和周邊國產礦,東部港口進口礦使用比例較低。經統計,目前西北地區鋼材產量較“十二五”末增加1000萬噸以上,鐵料資源需求隨之大幅增加,企業對周邊鐵料資源爭奪加劇,供需矛盾日趨嚴峻。
五是產業集中度偏低,產業布局分散。我國鋼鐵產業產銷呈現“北重南輕、東密西疏”的顯著不均衡特征,西部地區鋼鐵企業分布較為分散,僅有酒鋼、八鋼等大中型鋼鐵企業,無超大型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全國比重僅為4%,產業集中度低導致西部鋼鐵企業在資源掌控和市場協調方面缺乏話語權。同時,西北五省共有12家企業入選中國500強,數量占比僅約2%,缺少鋼鐵消費大戶。
挑戰往往也蘊藏著發展機遇。西部鋼鐵產業享有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新能源用鋼需求潛力巨大、國家戰略多重聚焦等優勢,也不容忽視:
西北地區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未來無論是傳統能源改造升級,還是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氫氣運輸、儲能用鋼等新能源用鋼的需求,都對優質鋼材形成持續且穩定的需求支撐;
國家“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等重大戰略深入推進,一大批國家級重大工程項目布局建設,如西藏地區僅川藏鐵路、新藏鐵路及雅下水電工程,直接用鋼量超1000萬噸;新疆地區受益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網絡建設加速,疊加能源基礎建設,年度鋼材需求量將超2000萬噸;
隨著與中亞各國合作的深入推進,預計2030年中亞地區鋼材需求將達到1500萬噸;
…………
“總體來看,西北地區鋼鐵產業發展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雖面臨‘風急浪高’的外部環境,但更有‘風帆正懸’的發展契機。”與會嘉賓一致認為。
方向——
進行一場深刻的“品質革命”和“定位轉型”
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鞏固提升礦業、冶金、化工、輕工、紡織、機械、船舶、建筑等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為包括西部鋼鐵在內的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更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李毅仁認為,展望未來,西部鋼鐵的高質量發展趨勢將集中于三點:一是推動材料升級,更好地服務西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二是加快綠色賦能,將環保壓力轉化為競爭優勢;三是深化數智融合,重塑生產管理和商業模式,有效對沖物流和成本劣勢。
“西部鋼鐵企業的未來發展,絕不能繼續走規模擴張的老路,而必須抓住‘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實現一場深刻的‘品質革命’和‘定位轉型’。核心戰略定位應是,從過去依賴投資拉動的普通鋼材生產商,轉型為服務于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端專業化材料服務商’。”蘇步新補充道。
在材料升級方面,中國特鋼企業協會副秘書長趙發忠以“雅下水電工程”為例表示:“雅下水電工程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水電基建項目,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環境對特種鋼材需求尤為突出,如要求低溫韌性好、抗強紫外線輻射環境和高腐蝕性水質環境等。因此,特種鋼占比將達40%,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他介紹,雅下水電工程的建設周期約15年,鋼材需求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前期、中期和后期3個階段重點需求的鋼材品種不同:前期(2025-2027)以螺紋鋼、工字鋼為主(占比60%),中期(2028-2030)高強鋼板、磁軛鋼需求攀升(占比30%),后期(2031~)以輸變電角鋼及鍍鋅鋼材為主(占比10%)。
“高強水電鋼作為超級壩體的鋼筋鐵骨、特種不銹鋼作為水輪機轉輪的抗蝕鎧甲、高性能硅鋼片作為巨型發電機組的磁芯引擎線、耐候角鋼作為特高壓電網的高原脊梁、高強螺紋鋼作為混凝土巨壩的骨骼網絡等是重點鋼材品種。這些鋼鐵材料性能提升倒逼鋼鐵企業實現技術突破,推動產品升級。”趙發忠表示。
蘇步新為西部鋼企開出“產品結構調整”的藥方,鼓勵其以高端特鋼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當前,一些新興行業也展現出較大的特鋼需求,如精密零部件行業用鋼向高精度、高純度、定制化方向發展,工業機器人用諧波減速器關鍵零部件用鋼的產業化,低空經濟飛行器傳動系統用高轉速齒輪鋼、零部件,耐受性機身結構用高強鋼等。”他說。
在綠色賦能方面,眾多下游企業已對鋼材提出低碳要求,西部鋼企應充分利用西部豐富的風光電資源,積極探索氫冶金、碳捕集等前沿技術等。
如八一鋼鐵建成全球首座2500立方米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商業示范項目,成功破解了鋼鐵行業傳統長流程工藝的低碳轉型難題。
又如晉鋼近年來積極推進產品結構轉型,其中最突出的是,依托山西省晉城市具有得天獨厚的煤層氣資源,有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目前,晉鋼以煤層氣資源為熱處理燃料生產的鋅鋁鎂,已供貨西部多個新能源項目。未來,晉鋼將緊抓西部光伏爆發機遇填補區域供給缺口,并通過“政府+鏈主+園區”模式聚合頭部企業形成產業集群,持續優化品種供應,為西部鋼鐵向高附加值、低碳化轉型注入動能。
在數智融合方面,鐳目公司董事長田陸提醒道,鋼企要避免“大屏即數字化”“飛機+酒店”式交付等誤區,自下而上構筑數字化大廈的4層架構(全域傳感器—自動控制—信息化—智能化)。他建議鋼企采用五步選供應商(查數據—看機理—簽對賭—共駐場—共同KPI),避開“億元大屏”陷阱。
王國清還結合最近下發的《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發表了看法。《辦法》規定,生產多品種、小批量、技術含量高等特點的高端特殊鋼的電爐煉鋼項目,以及青海、西藏地區建設的煉鐵、煉鋼項目,可以實施等量置換。“這對西部鋼企是一大利好,政府及企業應從供需匹配的角度,對區域產能結構進行深入研究,采取兼并重組、吸引東部鋼企投資合作等方式,推動區域鋼鐵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她建議道。
與此同時,利用金融工具對沖風險;關注基建項目落地和供需關系動態變化可能帶來的階段性行情,把握市場機會等,也是很有必要的策略。
“西部鋼企高質量發展之路絕不是孤軍奮戰之路,而是團結共贏之路。”與會嘉賓最后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