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靜 王震 趙金文
在金嶺礦業-470米的巷道里,改造后的電機車沿著軌道平穩滑行,司機輕點按鈕便完成了礦石裝卸全流程;在-458米的巷道里,1立方米電動鏟運機正將混凝土精準注入噴漿機進料口,料斗與進料口嚴絲合縫,不見半點撒漏。
這兩幕場景,正是金嶺礦業寰宇工程公司以技術創新破解礦山生產難題的縮影。
“從手柄操控到遠程遙控,遙控電機車改造解決人力短缺難題;從人工上料到機械進料,噴漿作業提效100%。”寰宇工程副經理孫靜平說,從電機車的“遙控升級”到噴漿作業的“機械替代”,寰宇工程的創新路徑清晰可見:不依賴“高大上”的全新設備,而是立足現場需求,用成熟技術適配現有條件,以“老設備+新技術+精算模式”實現低成本智能化改造。
這種創新不僅帶來了效率提升與成本節約,更蘊含著該公司對職工的人文關懷——讓他們從粉塵污染與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在更安全、更輕松的環境中工作。
“兩人協作”變為“一人操控”
技術破解人力困局
如果說單項革新是“點上突破”,那么電機車遙控改造則是寰宇工程在“線式運輸”上的系統性創新。
運礦電機車是礦石運輸的“鋼鐵駝隊”,多年來一直延續傳統作業模式:司機操作手柄駕駛,放礦工在溜井旁指揮,一個班次需喊話溝通幾十次。“車位有一點誤差就可能撒礦,清理起來得花一個多小時,掉落的礦石還容易造成電機車掉道。”老司機的話,道出了傳統作業模式的低效與繁瑣。更嚴峻的是,2024年該公司運礦班組有6名職工退休,人力缺口日益擴大。
破局的關鍵,在于機械化,用技術革新將“兩人協作”變為“一人操控”。為此,寰宇工程技術團隊將目光投向工業自動化領域成熟的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控制技術,通過編寫程序讓電機車接收遙控指令,實現前進、后退、停車、裝卸的精準操作。
這項改造的核心工作,落在了郭新帶領的采礦電工組肩上。這個既懂PLC編程又熟悉電機車構造的“跨界能手”,帶領團隊在車間內模擬巷道環境,反復測試指令響應速度。經過14天的調試,電機車遙控操作零失誤終于得以實現。
該公司首臺遙控化電機車試運行一個月后成效顯著:撒礦率大幅下降,巷道清潔工作量減少50%,單班作業人員由8人減至6人,直接緩解了人員短缺壓力。如今,寰宇工程正加速推進剩余6臺電機車的改造,推廣后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超百萬元。
“人扛肩挑”變為“機械精準輸送”
效率與安全雙重提升
在井下施工中,噴漿作業如同為巷道穿上混凝土“防護服”,是保護巷道安全、抵御地質災害的關鍵工序。但這項工作數十年來始終困于“人工上料”的低效循環——工人需在粉塵彌漫的狹窄空間內搬運物料,勞動強度大,單日作業量受限。
孫靜平提出“用機械替代人力”的設想。經過三天兩夜的實地測算,他帶領該公司掘進車間團隊選擇既能適應巷道寬度、又能匹配噴漿機進料節奏的1立方米電動鏟運機進行改造。
技術落地并非簡單的設備替換。該公司電動鏟運機原裝鏟斗呈弧形,卸料時易殘留、撒漏,物料損耗率高達10%。該團隊技術骨干帶著卷尺和焊槍扎進車間,將鏟斗底部改為傾斜平面,邊緣加裝橡膠密封墊,經多次調試,終于實現鏟斗與噴漿機進料口的“無縫對接”。
改造后的噴漿現場效果顯著——單班次單隊噴漿量從8立方米提升至16立方米,效率提升整整一倍,粉塵污染大大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