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馬騰
“作為大型地下開采礦山,首鋼馬城礦業5G工廠構建了覆蓋全礦區的高性能通信網絡,通過部署5G基站、邊緣計算節點和全光終端,形成‘一纖承載、多網并行’的融合架構;通過深度融合5G與礦山生產各生產要素,實現了井下作業面遠程監控、黑燈選廠、專家系統等創新應用;借助5G低時延、大帶寬特性,控制中心可實時獲取各類設備運行數據,毫秒級響應復雜工況變化,大幅提升了生產調度效率與作業安全性。”近日,筆者走進首鋼馬城礦業5G工廠,該礦相關負責人如是介紹。
智能采礦 實現安全生產高效
走進首鋼馬城礦業單體設備智能操控中心,在明亮的操作室內,控制臺前的操作人員正在注視井下情況。屏幕上,井下巷道的實時畫面清晰鋪展,電機車運行速度、實時位置等參數一目了然。無需過多動作,只需在操作臺上下達指令,位于數百米井下的電機車隨即能沿著預設軌道平穩穿梭,整個過程流暢有序。
“在地面就能掌控電機車運行,讓電機車定位準、運行穩,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該礦提升作業區電機車司機楊棟梁望著屏幕里平穩作業的電機車說,“技術一升級,我們不用再下井了,工作效率也跟著提了上來,變化真是太大了。”
優選先進設備,筑牢采礦基礎。按照大型化、系列化的原則,該礦精心選取行業一流主體設備,以達到臺時效率最優。該礦購置了E70大直徑深孔鑿巖臺車、DL421中深孔鑿巖臺車、18噸遙控鏟運機、混合動力55T電機車等進口設備31種402臺套,其中14種281臺套為國內首次使用。這些先進設備的投入使用,為提升礦山生產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了基礎保障。
地表遠程操控,實現井下少人減人。依托井下5G網絡,該礦大力實施“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戰略,中深孔鑿巖臺車、18噸鏟運機等井下采礦設備已實現地表遠程集中操控。對比傳統礦山建設模式,該礦各類設備遠程操控精度達90%以上,減少下井人員217人,極大地提高生產安全水平。
電機車地表遠程放礦,助力經濟高效。該礦工作人員可遠程操控電機車運輸作業,實現機車精準定位,遠程裝礦、自動卸載站卸車;通過設計3‰輕微坡度的礦車運行路線,使空車上坡,重車下坡,降低能耗7.5%;系統自動生成鏟運、裝卸拉運計劃,指揮鏟運機和電機車聯動運行,實現安全高效經濟運行。
融合通信,暢通井下信息渠道。該礦建設井下融合通信系統,實現井下5G信號全覆蓋,并同步部署有線電話與應急廣播系統;通過“光纖+無線”混合組網,實現井下上下盤沿脈、穿脈全域覆蓋,確保手持終端、有線電話和手機三類設備無縫互聯,不同制式終端可雙向通話,應急廣播指令可實時推送至所有接入設備,可分級分區精準推送,聯動觸發應急通話,滿足了井下復雜環境下的全天候通信需求,為礦山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此外,該礦主井提升系統實現無人全自動運行,副井提升系統實現電梯式自助運行,通風機實現地表遠程集中控制、按需通風,排水系統也實現了智能運行。
“黑燈選廠” 實現選礦智能運行
與人們對選礦廠“人員穿梭、機器轟鳴”的固有印象不同,首鋼馬城礦業選礦系統內不見傳統選礦場景里穿梭的操作人員,只有球磨機、高壓輥磨機等設備按既定流程平穩運轉。而在該礦生產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則實時顯示著原礦輸送速度、礦漿濃度、精礦品位等關鍵數據,已經應用的選礦專家系統正根據實時參數自動調整設備運行狀態,讓“黑燈選廠”的智能運行場景在筆者面前生動呈現。
“與傳統的公路、鐵路運輸方式不同,我們利用長距離精礦輸送管道,可一站式將礦漿從首鋼馬城礦業輸送至遷安大石河鐵礦終端站,規避了公路貨車、鐵路機車的燃油消耗,大幅降低了碳排放。”該礦選礦作業區區長張云剛向筆者介紹。
首鋼馬城礦業以全流程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無人化生產為目標,積極響應國家智能制造戰略,強化產學研合作,積極探索選礦“黑燈工廠”建設,通過將人工智能、數據治理與選礦工藝深度融合,打造選礦全流程“無人值守+智能決策”示范工廠,推動選礦系統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首鋼馬城礦業主要通過基礎自動化建設、全流程一鍵經濟啟停、全流程自主調控、全流程智慧分析及決策進行分步規劃,實施關鍵點位智能精準管控,實現選礦全流程智慧運行。
基礎自動化建設提供數據支持。該選礦系統配置包括在線粒度儀、礦漿流量計、濃度計等先進在線檢測儀表244臺(套),同時以球磨機、立磨機、高壓輥磨機為代表的單體設備設計初期已具有故障診斷和預警功能,配置通信接口,控制系統和智能分析系統能夠隨時獲取產線運行實時數據,為決策調整提供數據支撐。
全流程一鍵經濟啟停、自主調控。該選礦系統通過“監測各設備人工調整頻率次數—總結操作規則—分析影響因素—形成自主調控模型”,使用神經網絡、模糊理論等控制算法,建立約90余個自主調控模型,將單班單設備人工調整次數由幾百次降至幾次;在關鍵工序點位建立設備運行參數與監測數據設定值連鎖數學模型,自主開發恒功率、恒液位等自調節自適應控制系統,杜絕人工干預,為生產流程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提供優質技術保障。
全流程智慧分析與決策。該選礦系統與東北大學合作,建設選礦廠智能決策系統,集成在線粒度檢測、流程負荷與AI算法,構建“數據采集—知識庫推理—動態調控”閉環;通過實時解析礦石性質、設備運行參數及生產指標,形成最優調整方案,下發至DCS系統(分散控制系統)執行;在保證精礦品位合格前提下,實現選廠經濟效益最大化,使選礦生產全流程達到“無人化”智慧分析、決策水平。
關鍵點位智能管控。該選礦系統距離精礦管道“預警系統”利用通信光纜中光纖組成測量回路,實時感應光纖聲波、振動變化,傳輸至光纖聲波和振動入侵探測器主機,光纖聲波和振動入侵探測器采集管道光纖的聲波信號,進行全線泄漏和預警監測分析,實現近700立方米/小時流量礦漿68.5千米長距離輸送管道的實時安全監控。
據介紹,首鋼馬城礦業選礦系統“黑燈工廠”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實現了選礦生產流程的全面自動化和決策過程的精準智能化。
一是穩定了精礦粉質量。實現從原礦到鐵精礦的運輸、加工、檢測等全過程的自動化操作,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化生產管控流程,穩定控制精礦粉品位。
二是保障設備運行穩定。利用在線監測、AI識別等技術,能夠對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和智能調節,實現設備預知維修,可以提前發現設備隱患并及時處理,減少了設備故障的發生。
三是降低人工成本支出。通過設備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釋放現場崗位27人,降低了人工成本600余萬元/年。
四是本質安全水平提升。減少人員在危險環境中的作業,同時,通過智能化的安全監測系統,能夠及時發現隱患,實現本質安全水平的提升。
智慧管理 激活企業效能
“在推進智能礦山建設過程中,我們立足首鋼馬城礦業采礦、選礦、充填三位一體地采礦山實際,緊密結合生產工序涉及的人員、設備、環境、工序等關鍵要素系統思考,不斷優化整合資源,構建智能管控體系,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首鋼馬城礦業實際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現代礦山發展之路。”該礦設備部副部長沈宇超介紹。
該礦以業務系統內處置、智能預警、自動分析為目標,多角度提升管理智慧化水平,搭建智慧管理平臺。
大數據決策,優化運營降本增效。該礦建設大數據模型,對運營過程中各系統產生的數據進行抽取、轉換、裝載,打造一站式身份認證,實現跨專業、跨部門、跨系統的數據交互;建立調度決策優化模型,做到按需通風、躲峰排水、智能供電,實現能耗能效監控、對標、核算、分析等功能,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一張圖”系統,實現可視化管控。該礦構建兩個“一張圖”系統。其中,工控一張圖以“現場無人操作、一鍵經濟啟停、流程自主調控、產線經濟運行”為目標,監控全流程設備實時狀態及參數,全產線非移動單體設備均實現遠程操控,依據中間倉料位情況,科學計算實現一鍵經濟啟停。管理一張圖深度融合現場數據及專業管理信息,搭建監控分析系統,形成可視化、集成化、現場化管控平臺,實時掌控整個礦山運行狀態,動態分析產量、設備、質量、能源及物資消耗、銷售、成本等情況,為管理層提供了直觀、準確的決策依據。
一級調度系統,強化生產管控。該礦以智慧管理平臺和生產調度指揮中心為支撐,實行“一級調度系統”。生產計劃直接下達至作業單元,現場信息直接上達管理平臺,實現智能預警和智慧分析;依托“智首礦”平臺,將廠礦調度和作業單元直接對接,生產崗位通過手持終端,實時聯網獲取計劃,反饋動態信息,完成任務后上傳確認,系統自動生成報表,實現了生產一級管控,有效提高了生產協同效率,保障生產任務順利完成。
設備健康管理,保障設備穩定運行。該礦開發設備健康管理系統,構建健康評價模型133個,覆蓋25大類1374臺(套)設備,9619個運行參數實時監測、自動采集。基于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算法,該礦開發AI分析系統;利用歷史數據對系統進行訓練與優化,利用DeepSeek(深度求索)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實現對設備健康的自主評判,定制推送設備健康信息到特定管理人員,推進預知維修、精準維修,有效降低設備故障率,提高設備使用壽命,保障了選廠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中國冶金報》(2025年09月17日 05版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