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軋廠,“算賬經營”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每個班組、每位職工的實際行動。他們全面開展“持續發力奮戰三季度,加壓奮進沖刺下半年”專題形勢任務教育,全員踐行“三個一”文化理念,從設備運行的每一度電、讓生產流程的每立方煤氣、鑄機產出的每一噸鋼算起,把責任扛在肩上,把算賬經營落到實處,讓每一分鐘投入都干出“增”效果。
讓每度電都用在“刀刃上”
正值棒三自動化班的交接班會,班組職工圍著控制柜討論參數優化?!靶鞒厮缓龈吆龅?,兩臺泵不停切換,電流跳得像‘過山車’,白白消耗不少電能?。 卑嘟M員工劉斌指著屏幕說。
針對旋流池水位控制問題,劉斌帶著“賬本”到現場測算:一臺250KW的泵每天多運行幾小時,一年就損失幾十萬元。他們給水池裝上“智能水位計”,改造后單泵穩定運行就能滿足生產,每年節電相當可觀。
軋線檢修時的“待機浪費”也被盯上?!耙郧败垯C停了水泵還在轉,檢修4小時就浪費近千度電。”技術員殷園帶頭給水泵裝上“聯動開關”,讓水泵跟著主軋線啟?!白詣幼摺?,每年又省30余萬元。
換輥時加裝壓力傳感器,檢測到換輥信號就自動“降頻”,這個“小動作”每年再省近3萬元。
班組把三本賬算下來,這都是實實在在省下的“真金白銀”。
讓每立方煤氣都“跑不掉”
轉爐煤氣回收區域,激光分析儀正實時顯示數據?!耙郧袄鲜椒治鰞x反應慢,不少煤氣白白溜掉,看著真心疼。”煤氣回收班組技術員李子友拿著新舊設備對比表說。
班組算過一筆賬:回收每滯后1秒,每噸鋼少收0.1立方米煤氣,全年估計會損失煤氣20余萬元。他們將柜式分析儀換成激光分析儀,響應速度大幅提升。
新設備裝上后,職工們又細化“維護賬”:校準周期從每月1次延長到每季度1次,每次校準從2小時壓縮到20分鐘。“以前校準要停機,現在模塊化安裝,邊生產邊校準,既安全又高效?!奔夹g員小李說。
通過優化激光光譜檢測模式,解決了氫氣干擾問題,數據更精準。改造后每噸鋼多回收1立方米煤氣,全年增收近300萬元。
讓每一分鐘都產出“效益鋼”
連鑄車間里,為滿足寬板軋制品種、規格要求,需要提供不同厚度的斷面鑄坯?!耙郧鞍迮?span>倒方像‘擠牙膏’,兩臺天車互相等,太影響效率了,鑄機多等1小時就少產200多噸鋼?!边B鑄板坯班組班長汪志剛邊翻著生產日志邊說。
后來,班組職工建議把天車“串行作業”改成“平行作業”,充分發揮天車效率,不做“無用功”。流程優化后,兩臺板坯連鑄機每次倒方可以節約35分鐘,相當于全年可以增效100余萬元。
現在在連鑄車間常聽到職工經常說一句話:“少等一分鐘,多產一噸鋼,這賬越算越帶勁!”(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