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楊
近日,河鋼集團張宣科技研發生產的400毫米~500毫米厚度尺寸大型綠色模具材料成功交付、出口歐洲,解決了熱鍛、壓鑄制造領域一次生產成型較大尺寸零部件的難題,助力用戶提高材料利用效率;與此同時,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中,鑲嵌著用該公司生產的“綠鋼”(由“氫基豎爐—近零碳排電弧爐”流程生產)制作的校徽,讓科技特色與文化底蘊交融……近年來,張宣科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勇闖“無人區”,推動低碳技術革新,“氫冶金”鏈接“綠鋼”產業鏈持續邁出引領性、示范性步伐。
選準新賽道:
生產近零碳排放成為現實
從“碳冶金”到“氫冶金”,再到建成國內首條“氫基豎爐+高效電爐”近零碳排放產線,打造世界領先的“氫冶金—近零碳排放電弧爐”新型短流程綠色高端材料示范工廠,張宣科技錨定這個目標,一路突破,領航發展。
當關鍵性技術發生質變,生產力其他核心因素必然變革,“氫”技術煥新強勁動能。
全球首例氫冶金示范工程一期項目穩定順行,與同等生產規模的‘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相比,每年可減少碳排放80萬噸;創新應用CCUS(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生產每噸直接還原鐵(DRI)可捕集二氧化碳約125千克。專程回訪的氫冶金技術合作方意大利特諾恩公司有關人士由衷稱贊:“這里是迄今見到運行最好的氫冶金工廠。”
在氫冶金工廠,氫基豎爐巍峨高聳,氫燃燒的火焰淺淺跳動,“刷刷”的聲音在耳邊纏繞,DRI產品平鋪在輸送帶上……多項關鍵技術實現了新突破:每噸DRI的成本較投產初期降低30%以上,產品金屬化率穩定在94%以上,工藝氣單耗較設計值降低30%以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在同口徑下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賀信中稱贊:“這是氫冶金核心關鍵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國鋼鐵史乃至世界鋼鐵史上由傳統‘碳冶金’向新型‘氫冶金’轉變的重要里程碑,為鋼鐵行業轉變能源結構、實現工藝革命提供了全新路徑、創造了全新場景。”
走過減碳的“痛”,迎來產業新動能,張宣科技在追“新”逐“質”的路上,高歌猛進。
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為核心技術攻關專項的全球首例“氫基豎爐—近零碳排放電弧爐”新型短流程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快速啟動實施,填補了我國鋼鐵工業面向碳中和目標的工藝路徑空白。張宣科技以“能量來源碳近零、原料生產碳近零、冶煉過程碳近零”為指導,建設首條“氫基豎爐+電爐”近零碳產線,徹底打通了綠色汽車板材料的低碳技術路線。
“迄今已研發形成了雙相鋼材料、低合金等六大系列汽車板材料,并攜手國際國內知名汽車企業等一批高端客戶共鑄綠色低碳產業鏈,持續釋放氫冶金的更大價值。”據該公司技術人員介紹,這是張宣科技以推動材料應用為切入點,不斷打造差異化產品矩陣的縮影。
擴圍新場景:
氫冶金引領產業煥“新”提“質”
天藍、水綠、候鳥飛翔……“我們要把這美好的景象定格下來。”張宣科技近零碳中試基地周邊的美景被攝影愛好者用鏡頭記錄,生動詮釋著生態之美。
為實現生態“增綠”與產業生“金”“牽手”協同,張宣科技按照國家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新部署,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打造綠色樣板、創新標桿、高質量發展典范。
變光為電、化電為氫,打造全球領先的綠氫綠能耦合冶金示范。2024年9月,張宣科技首次實現“綠氫”冶金工業化生產,成功驗證了“綠電—綠氫—綠鋼”生產的技術可行性,邁出探索全綠氫近零碳冶金技術的重要一步。
抬頭可見天空藍,放眼滿是產業綠。如何讓傳統產業與新能源破圈融合?張宣科技給出了答案。
“升帳點帥”,以項目之“進”釋放能源產業之“勢”。作為京冀國資委企業合作示范項目,龍煙新能源生態園綠色能源直供到廠,年消納綠電將達到1億千瓦時以上,打造“綠電直供”示范,為張宣科技完善綠色產業體系增添了一抹亮色。
以氫冶金為引領,張宣科技優化整合、布局綠色新技術和新要素,構建研發、推廣、應用于一體的高層次、開放式的科技創新工業場景。截至目前,張宣科技發揮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和省部級科創平臺優勢,研究和推廣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等方面技術;趙忠賢、毛新平、干勇等多名兩院院士及近百名專家學者先后來到這里調研交流;來自寶馬、奔馳、沃爾沃等汽車用戶以及世貿組織的國內外行業人士到廠對接交流……
包含承擔氫冶金領域的“循環經濟關鍵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專項,張宣科技已啟動編制國家及行業標準11項,申報氫冶金相關專利近百項,研發并形成了國內首套具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HyMEX?新型氫冶金—電爐短流程技術體系,具備了技術產業化輸出能力。
當氫冶金的爐火劃破老工業基地的長夜,“氫基豎爐——近零碳排電弧爐”新型短流程工藝架起了近零碳橋梁,樹立起中國鋼鐵工業向碳中和目標邁進的里程碑。源于鋼鐵、超越鋼鐵,張宣科技用實踐向世界印證:用氫撐起了時代的脊梁。
《中國冶金報》(2025年08月07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