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海燕 甘志鴻
在新鋼集團煉鐵事業部,“以高爐為中心”的標語不是墻上的擺設,而是操作工攥著的“小算盤”——這里的算賬經營不是喊口號,而是鏟料前先算“能耗賬”、開機時盯緊“成本表”、收工后立刻“復盤對賬”。節約成了一種本能:哪怕是一度電、一絲氣,也絕不容浪費。
錯峰生產 精打細算時間差
“咱們搞生產不能是一筆糊涂賬。”該事業部燒結作業區副作業長王威蹲在中控室屏幕前,手指點著用電曲線跟大家交底,“就得像琢磨家里的柴米油鹽一樣,再小的節能細節也得摳到底。”
根據電價差異,夏季用電時段分為尖峰、高峰和低谷3個時段,三者電費差異顯著——尖峰和高峰時段的電費分別為低谷時段的4.5倍、4倍。摸透了這個“價差密碼”后,該事業部燒結作業區在不耽誤生產、不碰安全和環保紅線的前提下,給設備彈性排班:對可斷續作業的設備,縮減尖峰、高峰時段生產負荷,并在低谷時段全力生產;同時,在尖峰、高峰時段降低主抽風機運行頻率,雙管齊下把電費壓下來。
除了錯峰生產,該作業區還對輸灰和除塵這兩個用氣大戶立下了硬規矩。在輸灰時,壓力超過0.28兆帕就自動停機,每車超時1小時就算“犯規”,嚴禁“空車運行”。機頭除塵的噴吹閥門更是被“調教”了新性子——以往800帕斯卡就啟動,如今門檻提高到900帕斯卡。可別小看這100帕斯卡的變化,把噴吹次數降下來,壓縮空氣就省下來了。
此外,該作業區“瘦身”現場照明系統。之前,作業現場燈火通明,安全員檢查確認無安全隱患后,拆除多余燈線,無效耗電立馬沒了蹤影。正是這樣一套精準的節能“組合拳”,讓單噸產品電耗成本實實在在地下降0.3元,季度電耗實現降成本116.4萬元。
堵漏攻堅 對浪費說不
要是說省電是細水長流,那降低返礦率就是堵住成本的大窟窿。燒結礦的粒度、強度不達標就得重燒,費燃料又費時間。
新鋼煉鐵事業部燒結作業區抱著“一次性把事情做正確就是最大降本增效”的理念,發現返礦率高主要有兩個原因:機器故障頻發,燒結礦質量就像“坐過山車”;轉運時摔摔碰碰,好礦也變“殘礦”。尤其是2024年10月份投用的爐箅條、隔熱件,今年已臨近使用壽命極限,掉得越來越勤,70%的停機故障都來源于此。
趁著計劃檢修契機,該作業區把這些“老部件”全換了新“筋骨”。到8月份,燒結機停機次數少了,轉得又穩又順,成品礦倉堆得滿滿當當,轉運時少了磕碰,返礦率大幅下降——短短2個月內就從13.24%降至11.64%,累計節約成本達168.9萬元。
建檔固效 筑牢降本根基
現在,新鋼煉鐵事業部燒結作業區還與新鋼維檢中心一起搞研發,試著給爐箅條、隔熱件更換新材質,讓它們更耐用。新型部件樣品已經在一掛臺車上試用,如果使用效果好,就全面推廣。
接下來,該作業區還要把設備檢查做細:定期給機器“拍證件照”、測溫,重點查關鍵部位,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對設備故障早發現、早處理。在該作業區,省錢從來不是摳門,是靠實打實的巧勁兒,是把每一分成本都花在刀刃上。
《中國冶金報》(2025年10月16日 06版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