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雄 張樂樂
推動汽車產業全鏈條循環化改造,有效優化城市資源代謝,可為實現城市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并非追求固體廢物零產生,而是通過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形成,持續推進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廢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汽車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和固體廢物產生的重要領域,其全鏈條循環化改造對城市固廢減量化和資源化具有關鍵影響。2025年,預計有1500萬輛汽車、60萬噸動力電池退役。隨著峰值壓力臨近,以汽車循環產業為突破口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正在成為“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
資源與減排 汽車循環產業的雙重價值
我國鎳、鈷、鋰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高,而在退役動力電池中這些金屬的品位遠高于原生礦石,被視為“城市高品位礦床”。按2025年退役量估算,可回收金屬鎳4.2萬噸、金屬鈷1.1萬噸,相當于2座大型礦山的年產量。在節能減排方面,再生鋁能耗僅為電解鋁的5%,每噸再生鋼材可減排二氧化碳1.6噸。若“十四五”末汽車再生材料替代率提升至30%,年減排潛力可達28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占交通領域碳排放總量的6%。汽車拆解與再制造環節的附加值占比分別達42%和58%,遠高于傳統廢鋼回收(低于15%)。按萬億元級市場規模測算,到2030年該產業可直接吸納120萬~150萬人就業,間接帶動上下游就業超過300萬人。據此可見,汽車循環產業正從“線性代謝”向“循環共生”迭代升級。
制度創新 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
一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國家層面立法進程,推動《汽車循環利用管理條例》出臺,細化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設計現階段可回收率不低于95%、拆解信息數據包強制上傳、再生材料使用比例階梯式提高等要求,為汽車循環產業提供法制保障。
二要建立統一數據平臺。借鑒歐盟報廢車輛信息管理系統經驗,建設全國“一碼溯源”平臺,實現車輛識別碼、電池編碼與再生材料批次號互聯互通。目前,汽車碳足跡數據國際互認已取得進展,中汽碳數字與英國標準協會(BSI)合作研究國際通用的汽車碳排放核算方法學,推動汽車產品碳排放數據國際互信互認。
三要強化政策協同。將再制造產品納入《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對使用再生材料的整車企業實施“雙積分”加倍激勵;對符合標準的再制造零部件,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與綠色信貸貼息2%的組合支持,形成政策合力。
技術創新 攻克循環產業關鍵瓶頸
一要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推進智能拆解與無損分離技術研發應用。基于機器視覺構建“整車-總成-零件”三級拆解工藝庫,使拆解效率提升40%、危險品誤拆率低于0.1%;采用低溫深冷與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技術,實現正負極粉體膜分離率不低于98%,鎳鈷回收率超過98.5%,較傳統濕法工藝提高6%~8%。全球能源循環計劃正在推動電池循環經濟全面落地,在未來20年內,計劃推動全球50%的電池生產告別新礦開采。寧德時代、寶馬、梅賽德斯-奔馳等企業倡導從電池設計源頭融入循環理念,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重構,電池價值實現最大化利用。
二要構建標準與認證體系。推動“中國再制造5C”標準寫入ISO/TC297國際標準進程,涵蓋收集、清潔、檢測、更換與認證環節。再制造是指通過專業工序將汽車舊零部件恢復到與原產品相同技術性能和產品質量的批量化制造過程,其產品可節約70%以上的材料,節能60%以上,降低成本50%左右。
三要創新科研組織機制。由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牽頭,以“揭榜掛帥”方式設立汽車循環科技專項,對技術成熟度6級~8級的項目給予配套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縮短產業化周期。
區域協同 打造循環經濟空間格局
一要優化空間布局。按照“港口—園區—樞紐”三級梯度,構建“1+3+N”網絡體系,包括1個上游核心(成渝地區)、3個區域樞紐(武漢、蕪湖、南京)以及若干衛星節點。海南“無廢島”建設方案采取“示范引領、梯次推進”策略,計劃到2030年海口、三亞等4個地級市及昌江黎族自治縣率先達到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要求。
二要創新商業模式。推行“車電分離+電池銀行”模式,由運營商持有電池資產,退役后轉用于儲能場景,提升殘值收益18%;建立“碳足跡-碳資產”雙賬戶體系,實時核算各環節的碳減排量,生成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三要推進數字化技術應用。依托地理信息系統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物質流、能量流、價值流“三流”協同優化。寶馬、奔馳等企業正在推廣電池護照和Catena-X等數字化工具,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為高效回收和梯次利用奠定基礎。
隨著“無廢城市”建設在全國范圍內深入推進,汽車循環產業將發揮日益重要的支撐作用。到2025年,我國將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汽車循環產業發展迎來重大機遇。未來,需進一步促進汽車循環經濟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深度融合,通過物質流優化城市代謝模式,以數據流提升治理效能,借價值流激發綠色增長動能。當制度、科技、場景、人才與開放協同發力,“無廢”將成為人民城市現代化的鮮明底色。
面向2035年,我們應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實舉措,推動汽車循環產業從試點示范邁向全域推廣,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中國標準與中國智慧。
(周雄系重慶科技大學副校長、張樂樂系重慶科技大學黨政辦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