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系列改造后,寶武集團中南股份煉鐵廠原燒車間球塊卸車系統實現“脫胎換骨”:單次作業可同時放兩個倉,流量提升至800噸/小時,雙倉并行模式使卸車效率快速提升,電耗大幅降低,為企業節約了可觀成本。
煉鐵廠原燒車間從2號受料槽到鋼倉的球礦卸車系統,曾因“單倉作業、流量受限”成為制約生產和成本的“卡脖子”難題。單倉排料流量400噸/小時,不僅卸車效率低,系統七條皮帶加鋼倉除塵器功率將近3000千瓦,電耗成本顯著增加。

面對“卡脖子”難題,技術骨干肖波帶領供料班員工以“問題就是機會”為信念,通過“精準歸料、智能調節、動態糾偏”三大創新舉措,將系統改造為“加速器”,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突破”的跨越。
精準歸中穩根基:針對物料撒漏頑疾,攻關組創造性改造1號道、2號道下C1、D1皮帶下料點,通過加裝導流擋板和角度調節裝置,并加裝智能傳感器,實現物料精準歸中。改造后即便在800噸滿負荷運行時,物料輸送穩定度提升75%,撒料率清零。
智控分流創效益:將傳統固定式出料板升級為手動可調節式分流系統,創新采用“一板雙模”設計。通過0-45°無級調節,可針對不同物料比重(1.8-3.2t/m3)、顆粒級配(5-50mm)實施精準調控,使皮帶運量始終保持在峰值狀態,設備潛能極限釋放,電機負載率降低,設備空轉時間減少,能耗優化60%。

動態糾偏保平安:在各料倉下料點前加裝“智能糾偏裝置”,激光傳感器精準捕捉皮帶跑偏信號,通過液壓系統自動調整皮帶張力,實現±5mm級實時糾偏。自投入運行以來,皮帶跑偏故障率下降90%,單日連續作業時長突破20小時大關,皮帶更換周期延長,采購成本降低。
從“卡脖子”到“加速器”,原燒車間員工用智慧與汗水改寫了卸車系統的“命運劇本”。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團隊協作與創新的生動實踐。正如團隊負責人肖波所說:“沒有‘卡脖子’的難題,只有未被開發的潛力”。(彭亞麗 羅小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