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達州鋼鐵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暨搬遷升級項目總結表彰大會上,煉鋼廠廠長何軍元的名字被反復提及。這位從一線成長起來的鋼鐵人,以鋼鐵般的意志和擔當,在達州鋼鐵搬遷升級這一關乎企業發展的關鍵轉型中,成為煉鋼眾人眼中的中流砥柱。從2022年6月新廠主體工程開工,到2025年4月新廠正式揭牌,三年多時間里,他像一顆鉚釘,牢牢“鉚”在老廠與新廠之間,硬生生把一個個“硬骨頭”啃成了“墊腳石”,成了大伙兒心里靠譜的“頂梁柱”。
雙線攻堅:守牢老廠生命線 筑就新廠新基石
達州鋼鐵的搬遷升級從來不是簡單的“搬家”,而是從生產工藝到管理模式的“脫胎換骨”。作為煉鋼廠負責人,何軍元剛接手任務時,就面臨著“雙廠作戰”的巨大考驗:老廠的爐子不能停,那是企業的“生命線”;新廠的項目建設任務要按時推進,那是未來的“希望田”。
“何廠,老廠提釩裝置的氧槍流量有點波動,您要不要去看看?”一天清晨,生產技術科的小李電話剛掛斷,新廠施工隊負責人的消息又彈了出來:“何廠,連鑄車間的環保設備圖紙有點問題,供應商催著確認方案!”何軍元捏了捏眉心,抓起安全帽就往外走:“告訴小李,我20分鐘到現場;新廠那邊別急,我下午過去,咱們現場對著圖紙捋。”
這樣的“連軸轉”成了常態。白天在新廠盯著施工進度,晚上趕回老廠查看生產數據,辦公室的沙發成了他的“臨時床”。“老廠是‘根據地’,安全生產一天也不能松;新廠是‘新戰場’,技術革新一步也不能落。”他常對班子成員說,“咱們這代鋼鐵人,就得把‘守’和‘創’都扛在肩上。”面對新廠連鑄工藝優化、環保設備調試等“卡脖子”難題,何軍元帶著技術團隊泡在車間,他主動聯系同行業領先的兄弟單位請教,帶領技術團隊日夜試驗,最終使新廠熱態試車工作取得突出成績,為全面投產奠定基礎。
風雨淬煉:黨員沖鋒在前 鐵肩扛起擔當
項目建設的三年,像是一場“打怪升級”,突發狀況從未斷過。2023年夏天,達州遭遇了一個多月的連綿陰雨,新廠因地處洼地,積水最深時沒過膝蓋,施工被迫停滯。
“何廠,再這么泡下去,剛澆筑的地基要出問題!”施工隊長急得聲音發顫。何軍元踩著沒過小腿的泥水趕到現場,雨水順著安全帽檐往下淌,他抹了把臉,當即拍板:“黨員干部跟我來,成立‘排洪突擊隊’!”
“工友們,雨再大也不能耽誤工期!”他舉起鐵鏟,率先跳進泥水里,“咱們挖條臨時排水渠,把水引到前面的低洼水坑,再用抽水泵往外排!”黨員們紛紛跟上,鐵鏟、鋤頭碰撞著泥水,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響。十多個小時的連軸轉后,積水終于退去。看著渾身泥濘卻眼里有光的團隊,何軍元笑著拍拍大家的肩膀:“你看,只要咱們擰成一股繩,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這樣的“硬仗”,三年里打了不少:設備運輸遇上山路塌方,煉鋼團隊搬開石塊;高溫天氣工人中暑,后勤團隊第一時間送去防暑藥品。面對困難,何軍元笑著說,“現在是關鍵期,大家多盯一會兒,員工心里就多一分底。”
匠心鑄魂:工藝革新強根基 人才梯隊育新功
作為一線出身的管理者,在何軍元看來,新廠的“硬實力”固然重要,但“軟實力”—團隊與人才,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根”。“工藝是骨,人才是魂。”他常對員工說,“新廠建好了,要是沒人能玩轉這些新設備,那不等于白建?”新廠建設尾期,他推動多項技術革新:連鑄車間采用數碼機器人噴碼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轉爐車間實施自動化改造,縮短冶煉周期。同時,他推行“師帶徒”機制,組織技術比武和創新提案活動,鼓勵員工提升技能、建言獻策。在他的帶領下,煉鋼廠形成強大凝聚力,為新廠順利試車提供人才支撐。2025年4月1日,達州鋼鐵新廠揭牌,這標志著搬遷升級項目圓滿完成。數據顯示,建成的新廠實現了生產工藝、技術裝備、環保設施全面升級。
現如今,何軍元依舊每天在車間里轉,手機里存著新廠的“問題清單”:“連鑄坯合格率要達到≥99.90%”“轉爐煤氣回收利用率達到100%”……他常對團隊說:“咱們鋼鐵人,就得有股‘千錘百煉終成鋼’的韌勁。咱們要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使勁,把達州鋼鐵打造成四川工業的‘新名片’!”
陽光下,何軍元的身影在廠房間穿梭,像一塊燒紅的鋼坯,在時代的熔爐里,繼續淬煉著屬于鋼鐵人的擔當與榮光。(劉植松 秦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