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趙萍 報道
鄒瑩 攝影

圖為任竹倩
“當前,型鋼市場正經歷動能轉換的陣痛,房地產深度調整帶來持續壓力,而制造業的韌性增長與綠色轉型浪潮則孕育著結構性機遇。”9月5日,上海鋼聯副總裁任竹倩在推進鋼結構建設工程高質量發展暨型鋼產業鏈協同共建研討會上分析了型鋼市場運行情況,并對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
型鋼市場運行整體進入平穩期
會上,任竹倩從產量、產能及結構、消費等方面對型鋼市場運行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
從產量來看,型鋼產量在鋼鐵產量中的占比緩慢提升。今年前8個月,國內熱軋型鋼產量在鋼鐵產量中的占比為6.3%,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較熱軋品種增勢較緩。
從產能來看,型鋼產能調整進入平緩期,新增產能有待消化。過去5年間,我國型鋼產能凈新增2800萬噸左右,當前有效總產能為1.0595億噸。經過型鋼新增產能集中調整后,目前基本進入產能調節平緩期,主要表現包括以下4點。一是部分高爐企業淘汰退出型鋼產能,或轉向其他品種,主要是北方軋鋼企業。二是新增區域呈現多區域散點增加特色。三是區域投放競爭、消費地品牌競爭、同質化競爭(西南地區、華東地區)加劇。四是品牌投放本身存在階段性交替競爭,主要以西南地區、華南地區為重點區域。
從產能結構來看,型鋼分工藝的產能結構逐步進入平緩期。從2025年全國熱軋型鋼有效產能工藝來看,高爐廠產能占55.72%,調坯軋鋼廠產能占35.62%,獨立電爐廠產能占8.67%。從2025年全國熱軋型鋼有效設計產能分布來看,華北(52.9%)和華東(24.7%)依然占主導地位,華南、西南產能和產量占比穩定提升。總的來看,區域與工藝的調整均進入一個平衡期,調整速度減緩。
從下游消費來看,型鋼下游應用較分散,但基礎消費穩定。在建筑領域,消費受到房地產下行拖累,但工業建筑、廠房建設等消費穩定;在汽車用鋼領域,受加征關稅影響,下半年不穩定因素增加;在船舶用鋼領域,預計下半年造船用鋼繼續增長;在機械用鋼領域,隨著下半年設備更新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綠色制造升級將帶動用鋼需求增長。
H型鋼消費增長存較強預期
“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推廣鋼結構是大勢所趨。鋼結構用量或將穩步增長,H型鋼消費增長存較強預期。”在談及型鋼未來發展時,任竹倩表示看好。
她分析道,中國鋼結構協會發布的《鋼結構行業“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到2025年,全國鋼結構用量達到1.19億噸左右,預計未來5年裝配式建筑用鋼結構復合增速超40%,國內鋼結構用量整體復合增速約為9.5%。同時,今年5月1日發布的《熱軋H型鋼和剖分T型鋼》新版國家標準,優化了H型鋼規格系列,填補了國內外超大規格H型鋼的空白,更好地滿足了鋼結構建設的需要,有利于擴大熱軋H型鋼在鋼結構中的應用占比,推進H型鋼產品國際化,為國內鋼結構的設計、制造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選材依據,也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創造條件。
此外,她特別提醒,當前,熱軋型鋼面臨來自替代產品的較大競爭壓力。型鋼(含工字鋼、角鋼、槽鋼、H型鋼)廣泛應用于建筑、橋梁、機械、汽車、船舶等領域,與鋼管、板材共同替代螺紋鋼,三者間存在競爭。 她指出,熱軋板帶雖縱剪、焊接等加工成本高于熱軋型鋼,但因應用便捷、訂單周期短,使用占比遠超型鋼。據中國鋼結構協會數據,熱軋型鋼占比僅為15.7%,其競品來自占比為66.5%的鋼構板材及冷彎型鋼、焊接H型鋼,且存在冷彎型鋼替代角鋼槽鋼、焊接H型鋼替代熱軋型鋼、方管與焊管替代角鋼的趨勢。
她同時也指出,雖然當前受制于標準化設計體系和市場化供應體系,型鋼應用占比增長緩慢,但從高效、綠色等角度來看,未來熱軋型鋼應用占比有望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