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推動人工智能(AI)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指引。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我國鋼鐵行業正處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關鍵階段,《意見》的出臺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創新動能。
智能技術正在重塑鋼鐵行業發展格局
從機遇來看,智能技術正在重塑鋼鐵行業發展格局。《意見》的出臺為鋼鐵行業提供了戰略指引和政策支持,助力行業破解發展中的痛點、難點。作為大型復雜流程工業,鋼鐵行業全流程各工序長期存在“黑箱”特性,人工智能技術正好能應對這一挑戰,通過智能算法優化生產流程、加強質量控制、精細供應鏈管理、助力節能減排,實現降本增效。
一是生產運營智能化。人工智能通過實時分析生產數據,能動態調整工藝參數,實現全流程協同優化。特別是在煉鐵、煉鋼、連鑄、軋制等關鍵工序,智能算法可以精準預測設備狀態,提前預警異常情況,大幅減少非計劃停機,提升設備綜合效率。
二是質量管控智能化。通過機器學習模型對海量質量數據進行分析,建立產品性能與工藝參數之間的映射關系,實現對產品質量的精準預測和主動干預。這不僅能減少質量缺陷,還能根據客戶需求定制化調整生產工藝,提升產品附加值。
三是供應鏈協同智能化。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整合原材料采購、生產排產、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環節數據,構建智能決策系統。通過需求預測和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全供應鏈的成本最優化和效率最大化,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
四是節能減排智能化。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能源消耗進行實時監控和智能調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通過構建碳排放模型,為企業碳足跡管理和減排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助力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從實踐基礎來看,鋼鐵行業智能化轉型已取得實質性進展。目前,鋼鐵行業數智化應用場景日益豐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目前,95.1%的鋼鐵企業已將數字化轉型戰略納入企業總體發展進程,82.9%的企業建設了智能集控中心,63.4%的企業運用三維可視化仿真系統建設數字化工廠。一批領軍企業走在智能化轉型前列,AI云表檢系統重點缺陷識別、鋼材力學性能預測模型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生產效率,節約了生產成本,推動了企業高質量發展。
陜鋼將這樣構建適合自身的智能化實施路徑
陜鋼作為陜西省國有大型鋼鐵企業,也在人工智能如何有效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持續進行探索,以人工智能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陜鋼將多措并舉貫徹落實《意見》,從戰略頂層設計到底層技術實施進行系統布局,將從以下方面努力突破,構建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智能化實施路徑。
第一,強化戰略引領是企業推進人工智能應用的首要任務。陜鋼將人工智能發展納入企業總體戰略規劃,明確轉型目標和實施路線;建立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技術研發、應用推廣和人才培養,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第二,夯實數據基礎是人工智能成功應用的關鍵。陜鋼將提升數據治理水平,打破數據孤島,實現全流程數據采集和匯聚;建立數據質量管理體系,提升數據準確性和完整性,為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提供高質量數據“燃料”。
第三,聚焦場景突破是快速見效的有效途徑。陜鋼將從關鍵需求出發,選擇投資回報率高、實施難度相對較低的場景率先突破,如在設備預測性維護、質量異常診斷、能源優化調度等領域開展試點示范,積累經驗后再逐步推廣。
第四,提高技術能力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陜鋼一方面將加大研發投入,培養既懂鋼鐵工藝又懂人工智能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將用好外部資源,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引進先進技術并進行適應性改造。
第五,完善治理體系是防范風險的重要舉措。陜鋼將建立人工智能應用的安全評估和合規審查機制,確保技術應用符合倫理規范和監管要求;同時,關注人機協作,加強員工培訓,幫助員工適應新的工作模式,實現人機協同發展。
第六,推動生態共建是促進行業整體進步的有效方式。陜鋼將通過開放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共建行業人工智能平臺,降低中小企業應用門檻,推動行業智能化水平整體提升。
人工智能與鋼鐵行業的深度融合是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我們要以《意見》的出臺為契機,把握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大勢,主動求變、勇于創新,扎實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鋼鐵全流程、全產業鏈的應用,推動鋼鐵這一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鋼鐵力量”。
陜鋼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 許曉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