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劉加軍 王志 報道
朱一知 攝影
“全行業要把自主研發、合作研發、跨領域研發放在頭等重要位置,在中國的制造業中建標桿,做榜樣。沒有研發力量者都要感到危機。”9月17日,中國金屬學會電工鋼分會主任委員,寶鋼股份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劉寶軍在第16屆中國電工鋼學術年會上發言時表示。他認為,電工鋼行業作為工業關鍵原材料,要把國家使命擺在頭等重要位置,推動支持各行各業高質量發展。圖片

圖為劉寶軍講話
該會議以“A你好綠色·i中國硅鋼”為主題在杭州召開;會議由中國金屬學會電工鋼分會和寶鋼股份聯合主辦,上海市金屬學會和武鋼有限公司協辦。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新江,國家硅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寶武首席科學家、寶鋼股份硅鋼事業部技術總監李國保等致辭;首鋼股份副總經理、首鋼智新董事長謝天偉,中國金屬學會電工鋼分會副主任委員,馬鋼技術中心總工程師朱濤分別主持上、下午議程;電工鋼分會秘書長吳樹建作工作報告。
來自電工鋼分會的產學研專家團隊,下游應用領域技術骨干及產業投資機構代表等約200人參會。

圖為會場
現狀:成績亮眼
“我國電工鋼產業已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的跨越,為我國‘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材料支撐。”王新江在致辭中強調。他認為,這幾年,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游行業快速發展的驅動和與會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電工鋼一年一個新臺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

圖為王新江致辭
李國保也認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五年來,我國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在諸多領域取得了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

圖為李國保致辭
總結起來,? 通過5年來多維度的協同發展,中國電工鋼行業已經成為該領域的并跑和全球領跑者。
一是產業規模與結構持續優化。? 2024年中國電工鋼總產量突破1600萬噸,較2020年增長44.6%,其中取向硅鋼增幅達87.3%,無取向硅鋼增長37.6%。在產能規模躍升的同時,品種結構實現質的飛躍:無取向高牌號產量突破400萬噸,較2020年翻了一番;0.2mm以下薄規格取向硅鋼產量超40萬噸,是五年前的8倍;取向、無取向硅鋼產量全球占比均超六成,保持全球最大冷軋硅鋼產地國、消費國的地位。
“通過智能制造升級和不斷創新突破,產品性能顯著提升,為特高壓電網建設、清潔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等國家重大工程和戰略產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李國保認為。
此外,多家鋼廠新晉產能讓中國硅鋼供應體系更富活力。
?二是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在產業規模擴張的基礎上,我國企業在高端產品研發領域持續突破:0.10mm以及0.08mm以下極薄規格產品實現量產,取向硅鋼激光耐熱刻痕技術、無取向硅鋼極薄超高等級產品高速連軋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悉,不僅有取向硅鋼國標口徑高磁極化占比72%、無取向≤0.2mm薄規格年產量近5萬噸的歷史新高,也有寶鋼股份B20R065-LM、首鋼智新SEW1025R等充分體現“智”的單品全球首發。
“中國無取向硅鋼強有力支撐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工業電機從IE3時代升級到IE5時代,甚至達到了IE6時代。高端超薄取向硅鋼實現在‘西電東送’等特高壓工程的全覆蓋,‘超低噪聲硅鋼’也將在變壓器領域掀起了一場靜音技術革命。”王新江指出。

圖為吳樹建作工作報告
?三是綠色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隨著技術創新的深入,行業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廢鋼循環利用率顯著提升,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管理體系建成,氫冶金等低碳工藝完成示范驗證,即將進入產業化快車道。
?四是供應鏈安全全面強化。? 在綠色轉型的同時,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持續增強:高能效變壓器用取向硅鋼、大型水力發電機用無取向硅鋼均實現100%國產化,為電力、電機行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對取向硅鋼來說,結構優化演進迅速,對供應鏈價值貢獻日益突出。頭部企業已實現全應用場景覆蓋,主流企業可滿足節能型變壓器足量需求。對于無取向硅鋼來說,增量市場的藍海正在轉向紅海,但是對于產業鏈來說硅鋼企業創造了社會價值。”吳樹建在報告中指出。
?五是全球影響力顯著提升。進出口格局呈現進口替代加速、出口結構升級特征。2024年,我國取向硅鋼出口量達66.6萬噸,2025年上半年已出口近40萬噸,在全球能源革命中發揮關鍵材料的引領作用。

圖為首鋼股份副總經理、首鋼智新電磁材料董事長謝天偉主持上午的會議
成績特別亮眼,發展永不停步。“未來,寶鋼硅鋼將堅持規劃引領,以用戶為中心,通過差異化產品、國際化布局、低碳化技術三大路徑,與上下游供應鏈及兄弟鋼廠協同共進,打造緊密、牢固、合作共贏的鋼鐵生態圈。”李國保介紹。
挑戰:競爭加劇
當然,我國電工鋼行業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和困難。我國電工鋼行業當前面臨產能快速增長與結構性過剩并存的挑戰,2025年預計新增產能超500萬噸,中低端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導致價格低迷。盡管近年來我國硅鋼產品研發取得突破性發展,但在部分細分特殊領域,仍與國際頂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我國電工鋼產業在高端產品占比、核心工藝裝備、綠色制造水平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仍有差距,在產業健康發展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王新江認為。
“中國硅鋼的發展軌跡呈現分化,正在經歷粗放增長到結構轉型的過渡。”吳樹建認為。他表示,硅鋼行業正處于變化的市場、變化的環境,表現為競爭態勢加劇,貿易摩擦增加用戶需求變化等方面。
一是總量供需失衡疊加結構性過剩導致價格低位運行。“取向鋼經歷了2022—2023的高位后,2024年B30P120均價明顯回落,同比降幅近4000元/噸;無取向鋼自2022年以來,B50A1300持續走低,至2024Q4較2022年均值已下跌近1500元/噸。”吳樹建舉例說。
二是新產能不斷入市,供給增速顯著高于需求增速,結構競爭激烈演進。截至2024年,我國取向產能340萬噸(當年產量295萬噸),無取向產能1483萬噸(當年產量1321萬噸)。
與此同時,未來三年還將有大量新增產能入場。2025—2027年我國取向硅鋼在建產能(萬噸)分別為42萬噸、52萬噸和16萬噸;無取向硅鋼在建產能分別為363萬噸(其中高牌號245萬噸)、155萬噸(其中高牌號95萬噸)、100萬噸(60萬噸)。
電工鋼分會報告分析了激烈演進的“三化”特征:“全流程化:漣鋼、安鋼、建龍、中普等新晉產能全流程化趨勢明顯,競爭從局部正轉向整體;全品種化:宏旺、建龍、中晟、三寶民營取向、無取向成品或工序跨界,‘復合’市場機會;高牌號化:國企及民營新建無取向產線絕大部分按高牌號建設,未來高牌號競爭將更加激烈。”
三是地緣政治衍射貿易壁壘, 小院高墻加劇貿易摩擦。鋼鐵行業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重災區:針對中國鋼鐵的新增“雙反”案件數量增長明顯,2024—2025年超45起,今年以來正在應訴的14起。
以巴西對中韓等無取向反傾銷案為例。2019年7月15日,巴西經濟部發布2019年7月12日第495號公告,對原產于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的進口無取向硅鋼作出第一次反傾銷日落復審肯定性終裁,決定繼續對涉案產品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2024年7月12日,發布2024年第33號公告,對原產于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的無取向硅鋼發起第二次反傾銷日落復審調查。2025年7月發布的復審結果對中國鋼廠并不友好。
四是出口的難度在加大,出口的迫切性卻在增加。吳樹建認為,擴大出口,一方面走出去接受海外市場嚴格的供應鏈及標準檢驗,另一方面可實現與國內市場“雙循環”,動態構建供需平衡。
與此同時,出口卻變得更不容易。首先,在疫情和地緣政治的沖擊下,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凸顯,對“安全”的理解已經從交付和物流的狹義延伸為政治上的能買不能買的廣義。
其次,疫情后,因需求降低及采購鐵芯化等原因,導致歐盟區域鐵芯廠訂單大幅度下滑,鋼材采購需求銳減。
此外,受日韓鋼廠產能擴張及區域性出口增加影響,歐洲區域客戶接受價格明顯下滑,對政府限制區域外鋼廠呼聲變高。
五是用戶需求變化。這表現為用鋼單耗下降、成本訴求更高、質量要求更高、服務要求更高等方面。
“單從服務要求來說,硅鋼生產企業要適應與傳統下游不同的新興產業的‘行業性格’,要實現定制化產品的要求,常溫、帶溫各類材料磁性及力學數據要求更多,樣板、樣板要求提供的更快且數量更多,售后處理響應要更快,等等,都是對硅鋼生產企業的挑戰。”電工鋼分會報告中指出。
此外,電工鋼研發制造與下游應用領域的協同創新機制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研發成果在低空飛行器、人形機器人等戰略新興產業中的轉化與應用效能也亟待提升,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壯大;?環保壓力持續增大,“雙碳”戰略下亟須推進綠色制造技術應用,等等。
“這些挑戰需要我們電工鋼行業全體同仁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改革部署,在確保‘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的基礎上,科學謀劃‘十五五’發展路徑。”劉寶軍強調。

圖為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朱濤主持下午的會議
未來:向“新”而行
“自覺維護市場秩序,反內卷,反惡性競爭,反低質量供給。以支持下游產業鏈健康發展為抓手、為核心,推動產品、技術、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對于如何應對挑戰,劉寶軍開出了“處方”。他認為,要重點圍繞暢通產業鏈循環、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提升技術轉化效率、增強產業支撐效能四個維度持續突破,為國家新興領域發展提供堅實的材料保障。
“要繼續加強高端產品研發與應用。當前,新能源、特高壓輸電、超高效電機等領域對電工鋼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需要在超低鐵損、超高磁感、極薄規格等高端產品研發方面加大投入,深化基礎理論研究與關鍵裝備攻關,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和高端裝備需求。”王新江認為。
“以人形機器人的肩、腰、膝關節的無框力矩電機為例,該電機要求質量輕、體積小、高靈敏度、高穩定性、多應用工況等,對應的無取向硅鋼須具有超薄規格、超低鐵損及超高磁感、杰出的高頻磁性表現、出色的低磁密磁性、輔助降噪環保涂層等要求。”吳樹建介紹。
如何應對產能增量形成內卷式競爭?王新江倡議:不搞惡性競爭、不侵犯知識產權、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龍頭企業要帶頭制定自律公約,確保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吳樹建建議硅鋼企業應該基于全球視野科學的市場調研及資源分析,避免盲目上項目;其次,在結構優化的行業潮流下,合理安排產線的覆蓋工序,在“鏈”上找保值增值機會;再次,在產線設計上,考慮差異化產品的功能,避免直入紅海。
為了形成健康的競爭秩序,硅鋼企業應該在重大項目上多比質量與服務,協同為主,使命第一;多一些差異化競爭,少一些自殺式襲擊;不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自律等。
標準對于秩序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隨著新產品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現有標準體系已不能完全滿足行業發展需求,需要加快制修訂相關標準,建立科學的產品性能評價體系,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王新江認為。
應對來自非晶等硅鋼替代產品的競爭,吳樹建認為,硅鋼行業應該形成一致的輿論聲音并強化宣傳能力;同時,加大極薄規格無取向硅鋼在新一代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無人機等應用場景的項目應用范圍;還要進一步突破薄規格取向硅鋼鐵損極致,鞏固在配變領域的技術優勢。
對于貿易摩擦,硅鋼企業積極配合行業協會開展應訴等相關抗辯活動;針對海外重點經濟體的商務報價要避免內卷式、踩踏式競爭;強化自主出口能力;有序利用多形態供貨方式鞏固出口。
低碳要求方面,硅鋼企業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產業生態,對用戶低碳鋼需求在口徑、項目、剛性度的識別(必要的“過濾”),加大低碳鋼的試制;同時,有序開展符合歐盟要求的第三方認證,以及重點開展鐵鋼等前工序降碳工藝研究,關鍵是要實現合理的低碳加價。
王新江認為,電工鋼生產過程中能耗相對較高,需要通過工藝優化、裝備升級和智能制造等手段,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覆蓋原材料、生產工藝、能效評價的電工鋼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標準體系。
“電工鋼企業要把重心放在為下游產業的支撐上,努力從材料供應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在國內支撐其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國外提升中國制造的水平和品牌價值。”劉寶軍認為。
“與硅鋼同行,凝聚起了‘向芯’的力量;與眾人同行,凝聚起了‘向新’的力量,在中國硅鋼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吳樹建說。
此外,國網中國電科院馬光、哈電集團霍巖、哈爾濱理工大學蔡蔚等專家分別就能效變壓器、水電硅鋼、新能源汽車電機等議題作報告,體現了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太鋼、首鋼、沙鋼、威豐和寶鋼的專家先后分享了電工鋼最新生產技術成果。武鋼有限硅鋼部部長閆乃忠、望變電氣國際營銷中心總經理楊耀和南通通達總經理楊祎洋三位行業代表發言,從不同角度展現了硅鋼企業的發展新動能。




圖為與會專家作報告

圖為3位發言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