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趙萍 報道
“在國家政策引領下,推動特鋼全層級產品精品化,將特鋼的普通(優鋼)、中高端、高端產品都做成‘精品’已不再是少數領先企業的戰略選擇,而是絕大多數特鋼企業求生存、謀發展的必然出路。”11月5日,中國特鋼企業協會秘書長劉建軍在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時,道出了特鋼行業轉型發展的關鍵路徑。
劉建軍指出,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下游產業升級、綠色低碳轉型三股巨大力量正在重塑特鋼市場格局。他提醒道,過去“靠大路貨就能活得不錯”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一個殘酷而現實的生存法則擺在面前:要么企業轉型、結構調整,要么出局。
行業以往依賴的優勢正在消失
劉建軍表示,當前,特鋼市場需求正從以普通產品為主的“金字塔”向以中高端產品為主的“紡錘型”轉變,同時行業傳統“成本優勢”逐漸消失,企業必須通過全層級精品化戰略實現降本增效,提高競爭力,并依靠中高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高端產品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隨后,他向《中國冶金報》記者進行了詳細分析。
一是市場需求的“金字塔”正在被“紡錘型”取代。他介紹道,過去,特鋼市場是普通產品需求龐大、高端產品需求稀少的“金字塔”狀態。未來,特鋼市場需求隨著國力的不斷強大和中產階級的大量涌現,將呈現中高端產品需求大幅增加、普通產品需求逐步萎縮和高端產品需求穩定增加的態式。
“尤其是下游客戶對材料的一致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哪怕只是‘普通’級別的彈簧鋼或軸承鋼,如果性能波動大、質量不穩定,就會直接導致客戶生產線停擺、產品的良品率下降。”劉建軍特別說道。
二是傳統“成本優勢”的護城河正在干涸。他指出,隨著能源、環保、人工成本的持續攀升,特鋼行業過去賴以生存的“成本優勢”正在迅速減弱。
“如果特鋼產品還停留‘能用但不好用’的層面,很快就會在價格戰的紅海中淹死。”劉建軍指出,精品化不是簡單地提高成本,而是通過卓越的工藝控制和質量管理實現“一次做對”、降低廢品率、提升成材率,將為企業帶來更穩定的交付、更少的客戶投訴和更高的品牌美譽度。這對企業來說,不僅是最有效的降本增效手段,還是最有力的新時代成本競爭力。
三是高端突破需要堅實的“塔基”。劉建軍認為,特鋼高端產品需要長期的研發投入和技術沉淀。而在這個過程中,特鋼企業需要靠經過精品化改造、具備強大市場競爭力和穩定現金流的普通和中高端產品來支撐自身生存和高端產品的研發。而沒有經過在普通和中高端產品市場千錘百煉的工藝積累、完善的質量管控體系和強大的人才隊伍,直接“攀登”高端產品無異于“空中樓閣”。
“因此,放棄任何一個特鋼產品層級,都是在自毀長城。”劉建軍表示,特鋼的發展戰略必須是鞏固普通、做強中高端、突破高端,讓每一類產品都成為各自領域的“精品”。
行業轉型須主攻三大方向
劉建軍表示,為應對特鋼市場需求轉型、成本優勢弱化及高端突破需求等多重挑戰,特鋼企業必須通過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產業鏈結構的深度調整,實現從“大而全”到“專精特新”的轉型。具體而言,需圍繞以下三個方向縱深推進。
首先,在產品結構上,要從追求產品線齊全轉向各產線“深耕細作”。
普通產品需將“一致性”“穩定性”做到極致,通過極致對標國際一流企業實物質量水平,嚴格控制關鍵指標波動,實現全流程標準化與數字化操作,成為市場的“標準件”和“放心件”。
中高端產品需在“定制化”和“服務化”上創造價值,通過深度嵌入客戶研發,建立聯合實驗室,提供材料選型與工藝設計“一攬子”方案,并發展“產品+服務”模式,從材料供應商升級為解決方案提供商。
高端產品需在“首發”和“獨創”上實現突破,聚焦國家戰略需求,攻克航空航天發動機用高溫合金、核電用耐腐蝕合金等關鍵戰略性鋼鐵新材料難題,并構建有最終用戶共同參與的“應用評價”體系,通過嚴苛工況考核加速產品迭代,實現極端環境應用的特鋼國產化。
其次,在技術結構上,要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智能驅動”。
劉建軍指出,精品化的背后是技術的升維。特鋼企業需推動智能制造與數字化轉型,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I)實現生產工藝精準預測與優化,如通過AI模型預測鋼材性能,反向優化冶煉和軋制參數,實現“一鍵式”生產精品鋼。同時,強化基礎研究與機理研究,深入探索成分—工藝—組織—性能的內在關系,從源頭上實現產品創新。
此外,擁抱綠色低碳技術,開發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的特鋼產品,如應用電爐短流程工藝和碳捕捉技術。“這不僅是成本考量,更是未來市場的‘準入證’,體現的是高端競爭力。”他特別說道。
最后,在產業鏈結構上,要從“單打獨斗”轉向“生態協同”。
“現代工業競爭是產業鏈與產業鏈的競爭。”劉建軍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特鋼企業需向三方面發力,通過生態協同,提升整體競爭力,以應對市場變化。
一是向上游,特鋼企業需與原材料供應商協同,保障高品質鐵礦石、合金等戰略資源的穩定供應,共同開發更純凈、更高效的原料。
二是橫向與裝備制造商、科研院所協同,研發新一代冶煉與軋制裝備,攻克共性技術難題。
三是向下游,與核心用戶結成“命運共同體”,共建研發平臺,共享市場信息,共同制定標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堅固產業生態。
“當我們把最普通的特鋼產品都做得無可挑剔時,我們就擁有了最堅實的市場基礎;當我們的中高端特鋼產品能精準滿足客戶最深層次的需求時,我們就擁有了強大的品牌溢價;當我們的高端特鋼產品能夠支撐起大國重器的夢想時,我們就贏得了行業的尊嚴和國家的未來。”劉建軍說,這條路充滿挑戰,但前途無比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