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鄭潔 報道
“資源循環利用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再生金屬的作用和地位不斷凸顯。”11月8日,在第二十五屆再生金屬國際論壇及展覽交易會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葛紅林全面總結了“十四五”時期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和再生金屬產業取得的成就。
產量占比達三分之一
“十四五”以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速度持續向上、發展質量明顯提升、戰略地位愈加凸顯,全球競爭力持續增強,并呈現出傳統工業與現代新興產業良性互動的可喜局面。
葛紅林介紹說:“隨著全社會對‘雙碳’目標認識的不斷深化,有力促進了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的蓬勃發展。資源循環利用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產業政策不斷豐富,保障產業規范前行,再生有色金屬的作用和地位不斷凸顯,產業格局不斷優化,技術創新成果顯著。”
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4年間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量累計達到6930萬噸,節約礦產資源36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6億噸。2024年,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占我國有色金屬總量的四分之一,占全球再生有色金屬產量的三分之一。
稀有稀貴金屬回收利用領先全球
“目前,中國稀有稀貴金屬回收利用領先全球。”據葛紅林介紹,從汽車、光伏、電池、半導體、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中提取的戰略稀有金屬不斷豐富、規模不斷擴大。2024年,中國再生稀土、鋰、鎢、錫、鎵、鍺、銦、鉑族金屬產量持續增長。其中,稀土、鋰、銦再生產量分別達到全球市場的90%、75%和70%以上,鎢、錫、鍺再生產量也超過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
數智化建設扎實推進
據《中國冶金報》記者了解,中國再生金屬產業積極踐行雙碳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得到了全社會的配合支持,塑造了全球最先進的理念,實施了全球最扎實的行動。目前,中國再生金屬行業已建立了全球首家結合AI(人工智能)+CV(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再生廢料標準化識別平臺;同時引入人工智能分選系統,提高稀貴金屬識別準確率。
“十五五”聚焦三大重點
應該看到,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業還面臨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國內產業生態急需完善、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挑戰。針對此,葛紅林提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工作重點:一是高水平完成“十五五”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二是增加進口再生原料品種;三是擴大再生材料應用;四是加強人才培養和管理提升。




























